要鍛練,更要看效果,達沒達到,注意3個信號!

26
0
Share:

運動是最好的抗衰藥

大腦更有活力。一項研究發現,3個月內堅持鍛練的人,其大腦不斷生長,新生部分不僅是控制運動的區域,還包括額皮質(人類複雜的思維活動都由額皮質控制)。

心肺功能增強。每個堅持運動的人一般都會經歷從「氣喘吁吁」到「小菜一碟」的過程,這是因為運動提高了心肺功能。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科學學院副教授蘇浩表示,心肺功能好的人不會輕易感到疲倦,不易得心血管疾病。長期規律鍛練能使心臟的重量、容積增大,安靜時心率變緩,心肌的室壁增厚,使其每次收縮變得強韌有力。

骨骼變得強壯。人到中年後,骨鈣量不斷流失,僅靠吃鈣片,效果並不好。長期不運動,骨骼對鈣的需求量也會減少,大量鈣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多進行戶外運動能增加骨骼彈性和韌性,改善或減輕骨質疏鬆症狀。

舒緩壓力。有研究顯示,在治療焦慮症及抑鬱症時,運動的功效足以媲美藥物。它可產生能量,激發樂觀情緒,幫助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是因為運動促使身體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這些正是決定快樂情緒的腦內化學物質,從而幫助改善抑鬱,舒緩壓力。運動還可降低皮質醇含量,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和專注力,提高做事效率。

三個信號判斷運動效果

鍛練講究「形要小勞,練養相兼」。如何判斷運動效果有沒有達到,不妨注意3個信號。

信號1:酸加。

鍛練時,常常會感覺肌肉酸,這是因為運動讓體內代謝產生乳酸,其在肌肉中堆積,就會引起酸脹感。很多人往往因為這種感覺而放棄鍛練,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這個信號並不代表身體出了問題,反而,應該再增加一點運動量,能有效促進乳酸分解,利於身體恢復。

信號2:痛減。

鍛練時或鍛練後,如果身體某一部位產生疼痛感,就應減少練習次數和動作幅度。因為這種疼痛不是乳酸積聚造成的,而是身體細小的肌肉纖維或韌帶出現輕微損傷導致。這時進行適當調節,會很快恢復,但如果越疼越練,就會造成大塊肌肉或整條韌帶損傷。

信號3:麻止。

除了酸和疼,鍛練還可能讓您發「麻」。如果運動後,身體某一部位有發麻的感覺,這是提醒你休息的信號。發麻代表該部位已喪失了部分感覺和運動功能,再練下去,會產生傷病。所以,一旦身體發麻,要趕緊停下來,如果感覺久久不消退,需去醫院就診。

當然,除上述3個普遍信號,運動還可能給人體帶來一些其他反應。比如,跑步時放屁有助於改善腸胃蠕動,減少氣體堆積;岔氣可能是因為熱身不夠或未做熱身活動;如果健身前一晚沒有睡好或熬夜了,訓練時就可能出現肌肉發抖的狀況;在較冷環境中運動時,如果未做熱身或做得不夠,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就可能會抽筋;運動時血糖會下降,若能量供給不足,就會產生頭暈現象。

運動不足有八大危害

人體長期缺乏運動,會使組織器官機能下降30%,可引起基礎肌肉萎縮和呼吸循環功能低下,使頸部、腹部、腰背部及大腿部的肌肉力量降低,引起肩酸痛、腰痛、膝關節痛等症狀;呼吸循環功能低下,即使輕微勞動也會發生心悸和呼吸困難。總之,長期運動不足主要有8大危害,包括:癌症、心血管病、心力衰竭、骨質疏鬆、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肥胖。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18~64歲的人每週至少應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每天跳操20分鐘就能達到這項最低標準。然而,我國成年人中有近80%的人沒有達到。如何改善?下面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成年人的運動強度要按照「有氧運動天天做,大強度運動選擇做,每週2~3天力量練習,牽拉運動前後做」的原則,以有氧運動為基礎,同時兼顧力量牽拉練習。健步走、跑步、騎車及深蹲臥推等都是適合成年人的運動方式。力量練習包括器械性練習以及俯臥撐、原地跳、仰臥起坐等非器械練習,可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體積、發展肌肉耐力。

老人適宜的運動除了太極拳、廣場舞及半蹲、仰臥捲曲等輕度有氧、力量練習外,還應增加平衡練習以預防摔倒,如一字站立平衡、平衡移動等,同時也要注意進行一些牽拉練習。

對肥胖、超重人群來說,長時間走路是最好的減肥方式。如果體重過大,可以先做蹬車、游泳等非體重支撐運動。不過,若要防控骨質疏鬆,快走、慢跑等需要體重支撐的有氧運動效果更好。保證1週3次運動,每次不少於30分鐘。

對青少年來說,每天至少活動2小時,全天內各種類型的身體活動時間應累計達到180分鐘以上,中等及以上強度的身體活動累計不少於60分鐘。戶外活動效果最好,如每週3~4次游泳,每次40分鐘,不僅可消耗體內脂肪,也不會使孩子過度疲勞。

對「三高」人群來說,運動有3步:第一是做好熱身,持續5~10分鐘;第二是開始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抗阻運動為輔;第三是做放鬆運動,可以給身體按摩,去海邊走走,打打太極。

關節不好,適合什麼運動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運動是件麻煩事。但運動生理學家提醒,減少活動量反而會導致肌肉力量下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樣可以運動。

散步。一項研究顯示,每週散步3~4次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提高(個人對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會直接影響行為動機)。散步還能減輕體重、關節壓力和疼痛。

游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在水中很好地拉伸肌肉和舒緩關節,因此,游泳池是他們進行有氧運動的絕佳場所。一項研究顯示,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16週的水中有氧鍛練後,關節疼痛明顯改善。

力量訓練。肌肉力量越強壯,關節承受的壓力就越小。專家建議患者嘗試交替利用力量訓練器械、自體重量和彈力帶鍛練。每週鍛練2~3天,每次採用8~10個動作。

騎車。騎車這種平穩的運動可減輕傳統慢跑所帶來的震動。如果患者的手還能握住車把,不妨每週騎車2~3次。踩自行車踏板也能幫助患者適應其他類型的運動。

瑜伽和太極。當關節及其周圍肌肉受到關節炎影響時,人體協調性、體位意識、平衡能力受損,跌倒風險增加。練瑜伽和太極可增強身體意識,提高協調性、平衡功能和本體感受(感覺關節的位置)能力,學會放鬆。

跳繩能鍛練全身肌肉

跳繩是一項全身性運動,上肢、下肢、軀幹需很好地協調才能完成動作,同時全身關節、肌肉、韌帶等也都參與其中。它不僅可有效增加踝、膝關節韌帶的力量及下肢肌肉力量,還能保證上下肢肌肉的協調發展及減少脂肪,身體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也會提高。跳繩還可加強心肺功能,增加肺活量。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科學學院副教授蘇浩介紹,跳繩運動雖只要一根繩子,但選擇的繩子不同,健身效果也不同。塑料繩價格最低,比較結實,不易打結,性價比較高,但重量太輕,只適合初學者;棉線繩軟硬和重量適中,但通常跳起來速度較慢,比較適合初學者和老人;竹節繩手柄較長,繩子有一定重量,很耐用,適合大部分人和花式跳繩;鋼絲繩較細,手柄短,繩子轉動速度快,相對較專業。

兒時愛運動,骨骼終身健康

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青少年時代加強鍛練,有利骨骼終身健康。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研究人員對984名澳大利亞兒童從幼兒到少年時期的運動和成長狀況進行追蹤研究。他們發現,5~17歲期間持續參加體育鍛練的孩子,進入20歲後的整體健康狀況,特別是腿部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明顯優於那些不愛運動的人。此外,調查結果顯示,相對於單獨運動,身邊有人陪伴或參加團隊組織的集體運動,對幼兒骨骼生長和全身發育的促進效果更加明顯。

科廷大學研究員喬安妮.麥克維指出,青少年時期正是人體骨骼生長的重要階段,在此時確保骨骼得到最佳發育機會,將大幅減小老後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專家建議,18歲前的孩子無論課業負擔多重,家長都應鼓勵他們堅持體育鍛練。

 

來源:人民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