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北風江上寒

Share:

立冬,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九個節氣。此時太陽位於黃經225度。《月令十二候集解》中解釋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立冬就意味著冬天來臨了,這個時候萬木凋零,蟲蛇伏藏,大自然去繁就簡,抱樸守拙,一派清冷蕭條之像。

中國民間習慣把立冬作為冬三月的開始。然而,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各地入冬並不都於立冬之日開始算起,而是按照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低於10℃,首日為冬季開始的標準。立冬期間全國各地氣象不一:南方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說,北方則一派冰天雪地、萬物凋零、寒氣逼人的景象。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很重要的節日。立冬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北郊(冬季對應北方,古人認為冬神玄冥居住並掌管北方)設壇祭祀,行「迎冬」之禮,並賜群臣冬衣、撫恤孤寡等。如《呂氏春秋孟冬》中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到了現代,我國各地老百姓也用一些特色的民俗來紀念立冬。民間素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諺語,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因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取自「交子之時」;天津人有吃倭瓜的習俗;滿族還有燒香祭祖的習俗,稱之為「燒旗香跳虎神」、「燒葷香」;南方人愛吃雞鴨魚肉;潮汕等地還有「立冬食蔗不齒痛」之說,每到立冬之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甘蔗,據說可以保護牙齒。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這三類物候中,冰在古人心中有特殊的意義。從對冰的無可奈何到能利用冰,有著漫長的歷史。中國人有著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結冰、封凍和解凍的文字記錄:「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凍。仲冬之月,冰益堅,地始坼。季冬之月,凍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人們在對冰的觀察中還把冰作為清潔、純淨的象徵,漢語成語有「玉潔冰清」、「冰魄素魂」、「冰肌玉骨」,等等。冰的出現,意味著天寒地凍不遠。

立冬,標誌著冬季即將來臨,對人體而言,新陳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生活起居也要順應這一規律,做出相應調整。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適量運動不可少。冬天寒冷,人體四肢較為僵硬,鍛練前適當做些熱身活動。先進行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等活動,待身體微微出汗後,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運動後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老年人出外鍛練,也要注意保暖,同時,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因為早晨氣溫低,人體血壓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此時晨練易引發心肌梗死或腦溢血等意外情況。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以「見太陽才運動」為宜。而且在冬季鍛練身體時,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體微熱為度。

第二,恬淡無求。在冬季,人體新陳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時期,因此,要保持精神安靜,恬淡無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保持心態平和。同時,要多晒太陽。因為冬季天黑得早,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也是容易使人產生抑鬱情緒的一個原因。

第三,調節好睡眠時間。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季應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早晨不宜起得太早,也不宜太遲,一般太陽升起也即陽氣生發時再起床。

第四,飲食調養。立冬以後,天氣逐漸轉寒,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禦能力,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按照中醫理論,冬季屬腎,黑色入腎,冬天應「少鹽多黑」,即盡量飲食清淡,多食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有助於調養腎氣。同時,為了防禦寒冷,應少食生冷,適量用些辛辣的調味品,如蔥、姜、蒜、辣椒等;在膳食上可採用燉肉、藥膳、煲湯、火鍋等方法;為了使營養均衡,還應盡量多補充些富含維生素的綠色蔬菜、水果等。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