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白露垂珠滴秋月
白露,在每年公曆的9月7日至9日,此時太陽黃經為165°。這時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
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期間,中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乾燥。南方的伏旱、夏旱則需要一定的秋雨,否則會形成夏秋連旱。民諺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春旱蓋倉房,秋旱斷種糧。」對長江中下游地區來說,第一場秋雨可以緩解前期的缺水情況,但如果冷空氣與颱風相匯,冷暖空氣勢均力敵,所形成的暴雨或低溫連陰雨對秋季作物生長也是不利的。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物候是: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白露的三候都與鳥有關,春分之際北飛的玄鳥、燕子此時回來了,而眾多的鳥感受到天地肅殺之氣,儲藏食物以備過冬。細心的人還發現,各類鳥兒在此時也開始養護增生它們的羽毛來禦寒。此時天高雲淡、氣爽風涼,對人來說,可謂是一年之中最舒服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
白露對中國人來說是詩意的。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名篇《蒹葭》即提到了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左思說:「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白居易說:「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當然,還有杜甫的金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天氣漸涼。諺語「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裡熱」是說白露時白天夜裡的溫差很大。在這個節氣裡也有不少養生的注意事項。
第一,白露不露防寒。白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一早一晚更添寒意。此時不宜「秋凍」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患肺疾。由於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若風邪侵犯筋骨,使經絡阻痺,可出現四肢痺症。所以,「白露不露」應防秋寒。
第二,及時添加衣被。白露過後,應撤掉涼席,關上窗戶,換上長袖衣入睡,將薄棉被備在床頭,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很容易受涼引起腹瀉。尤其是病老體弱者,更要注意隨氣溫的變化加減衣服。還要注意腳部的保暖。俗話說:「寒從腳下起。」科學研究證實,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對於北方人來說,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過,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襲。
第三,最適宜進補的季節。秋天是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同時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可選用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芝麻、蜂蜜、銀耳等具有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物。白露為典型的秋季氣候,容易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為此,可適當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第四,精神方面防過度憂愁。秋氣正當時,秋愁亦正濃。白露時節,面對眼前的淒風慘雨,人們心中常生憂愁,尤其是老年人,他們心中更易產生蕭條、淒涼、垂暮之感。為避免這種情緒,我們應該保持心境寧靜,以應容平之仲秋;多晒太陽;當處於「秋風秋雨秋愁時」,用運動、愛好等轉移注意力。這樣苦悶的情緒也隨之而消。對中老年人來說,應有「心無其心,百病不生」的健心哲理,養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