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風有信來花不誤
春分,介於驚蟄和清明之間,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春秋繁露.明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有兩個意思,一是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從這個時候開始,白天漸長,晚上漸短;二是以立春至立夏是春季,春分正當春季3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
春分前後,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王安石有名詩《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分的物候為,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一候裡的元鳥是指燕子,燕子的背羽大都呈灰藍黑色,古時也把它叫作玄鳥。玄鳥司分,也就是說,由玄鳥來定春分、秋分。
在中國古人心中,玄不僅是一種灰黑無明的顏色,更是深奧的、絞纏的一種狀態,是天地混沌未開時的一體之氣,而燕子是穿越冬天的混沌之氣,帶來了春天的雨水。
《說文》: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古人認為陽氣冬天潛藏地下,春分後陽熱之氣升於地面之天空,與陰氣相搏成雷。雖然驚蟄時間也會有雷聲,但是真正多雷往往是從春分開始。雷聲轟鳴、雨水紛紛,閃電也開始出現了。
在中醫看來,春分時節正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機,因此要把握好養生的好時機。
第一,適時添衣。春分後天氣日漸暖和,但晝夜溫差較大,不時會有寒流侵襲,而且雨水較多,甚至陰雨連綿。此時要注意添減衣物,注意下肢及腳部保暖,最好能使身體保持微微出汗的狀態,以散去冬天潛伏在身體內的寒邪。老人和小孩由於抵抗力較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疾病,因此在適時添減衣物的同時,不妨多晒太陽,祛散寒邪。
第二,飲食平衡搭配。要多吃一些時令菜,孔子在兩千年前就告誡我們「不時,不食」,所以如果菜果不在這個季節生長,就不要食用。因為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生長成熟與節氣符合時,才能得天地之精氣。春令時菜包括有養陽之用的韭菜,助長生機的荳芽、豆苗、蒜苗、萵苣、蔥等;滋養肝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桑葚、櫻桃、青梅、杏、李等。春分的飲食調養,要注意平衡搭配,偏熱、偏寒都是不對的。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可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
第三,養護好肝臟。春天是萬物復甦,陽氣升發的季節,也是所有生物推陳出新、生機盎然的季節,人的肝氣也隨之開始旺盛,同時,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新陳代謝的中心站。所以春季養肝、護肝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多吃一些味甘性平的食物,如大棗、菠菜。還要注意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海魚、牛肉、枸杞子、豌豆、黃花菜等,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此外,脾氣大、肝火旺的人不妨多吃一些能夠幫助「清火」的食物,如黃瓜、橙子、苦瓜等。
第四,調理情志。春分時節,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相對的高峰期,而多變的氣候容易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誘發高血壓、心臟病及月經失調,所以要避免情緒的波動,應該多去戶外散步、踏青,使情緒保持愉悅舒暢,才能與「春生」之機相適應,符合春季保養「生機」的道理。
第五,運動護正氣。春天是萬物復甦,風和日麗的季節,這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應盡量參加體育活動,如散步、郊遊、放風箏、打太極拳等,有助於陽氣升發、強健身體各個臟腑的機能。但是春季運動一定要適度,不宜太劇烈以致大汗淋漓,因為出汗過多會導致津液的大量丟失,損傷人體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