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揉這些穴位,補益心肝腎,減輕近視困擾

Share:

小編導讀

現在近視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些學前班的小朋友都戴上了眼鏡。不同於西醫學中對近視原理的解讀,中醫學對於近視的成因有著更加詳細的證型分類,治療方法也更豐富多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下,醫經學派推拿是如何分型治療近視的。

近視是以視近清楚、視遠模糊為特徵的眼病。古稱能近怯遠症,至《目經大成》始稱近視。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視程度較高者,又有近覷之稱,俗名覷覷眼。古代醫籍對本病多有論述。一般近視力良好,視遠處目標則模糊不清。高度近視者,眼珠較為突出,遠視力顯著減退,為了視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視目標,且常瞇目視物;且容易併發雲霧移睛,甚至引起視衣脫離,以致嚴重損害視力。本病常由青少年學習、工作時不善使用目力,勞瞻竭視;或稟賦不足,先天遺傳所致。本病病機多系心陽衰弱,神光不得發越於遠處;或為肝腎兩虛,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華不能遠及。

1.心陽不足

臨床症狀:視近清楚,視遠模糊。全身無明顯不適,或面色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

證候分析:火在目而為神光,心陽不足,神光不得發越於遠處,故視近尚清、視遠模糊。面色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等皆心陽虛弱,氣血不足的表現。

治法:補心益氣,安神定志。

處方:目廓按摩方、益心視明按摩方。

方解

1)目廓按摩方

《靈樞.寒熱病》云:「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瞑目。」睛明,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陽蹺與陰蹺脈的交會,具通達陽氣、和營衛、通經絡之功;攢竹亦足太陽經之腧穴,具通陽氣、敷布津液之功;承泣,足陽明胃經與陽蹺、任脈交會穴,四白亦足陽明胃經之腧穴,位居眶下孔之凹陷處,亦具調補氣血、通達陽氣之功;絲竹空乃手少陽三焦經之腧穴,位居眉梢凹陷處,瞳子髎為足少陽膽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交會穴,位於目外眥旁,陽白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位居眉上1寸處。三穴具調達少陽樞機之功,俾太陽、陽明二經開闔有司,則目之開閉有序。於是諸穴相伍,以調樞機、司開闔、扶陽氣之功,而無「陰氣盛」之候;則目之開闔有司,而無眼瞼下垂之候。

(2)益心視明按摩方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本穴,具激發心包經脈氣運行之功;伍其標穴天池,承足少陽脈氣,又為手厥陰、足少陽經的交會穴。故二穴相伍,名「手厥陰標本摩方」,有調達樞機、宣發宗氣而益心陽之治。心俞乃手少陰經之背俞穴,為心脈之血氣灌注之處,故有益心血、通心陽之功;伍之內關,有養血通絡、寧心安神之治。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輸穴、原穴,具寧心安神之功,又為手少陰心經之本穴,伍其標穴心俞,名「手厥陰標本摩方」,適用於「脈微細,但欲寐」之心陽不足證。

《靈樞.寒熱病》云:「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難經.二十九難》云:「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照海為足少陰腎經穴,且為陰蹺脈所生,具益腎陰、補腎陽之功。申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且為陽蹺脈所生,具通達陽氣、敷布津液之功。對二穴施以按摩術,則衛氣得行,目之開闔有施。睛明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結穴與標穴,又為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脈、陽蹺脈之會,故為五臟六腑精華所集之處,而有填精明目之功,為遠視、近視、弱視之要穴。對諸穴施以按摩術,名「益心視明按摩方」,乃為視力不足之治方。

2.肝腎兩虛

臨床症狀:視近怯遠,眼前黑花漸生。全身症狀可有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

證候分析:肝腎兩虛,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華不能遠及,故視近而不能遠視。目竅失養,則黑花漸生。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等皆由肝腎精血虧虛所致。

治法:滋補肝腎,益精養血。

處方:目廓按摩方、養血益睛按摩方。

方解

1)目廓按摩方(攢竹、睛明、絲竹空、瞳子髎、陽白、四白、承泣)

詳見上文。

(2)養血益睛按摩方

募穴、俞穴,是臟腑脈氣匯聚之處。若臟腑發生病變,對其募、俞穴施術,具通達經絡、安和臟腑之功。今因肝腎虧虛而致近視、遠視、弱視,故有期門、肝俞之施,名「肝經募俞方」。京門伍腎俞,名「腎經募俞方」。二方四穴,共成滋補肝腎、益精養血之治。任脈為陰脈之海,關元為任脈之腧穴,故具安和五臟、益氣養血之功。關元又為「三結交」之穴,為任脈與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故又有健脾胃、生氣血之功。於是一穴關元,具培補先、後天之本之功。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之本穴,又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故三陰交伍關元,以助其培補先、後天之本之效。照海、申脈之施,俾蹺脈健、衛氣暢行,則睛明開闔有司。睛明為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脈、陽蹺脈之交會穴,匯諸經之脈氣,而將精氣灌注於睛,故名,為一切目疾必用之穴。今對諸穴施以按摩術,名「養血益睛按摩方」,適用於肝腎兩虛之目疾,尤適用於近視、遠視、弱視患者。

 

來源:悅讀中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