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並無好壞,說說消極情緒的積極力量

48
0
Share:

情緒猶如時間,看不見摸不著,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卻像時間一般自我們出生起便如影隨形。

我們習慣性地將情緒分為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談到積極情緒我們一般都會腦中浮現出眉飛色舞的臉,響起雀躍的歡呼。而談到消極情緒,例如滾落的淚珠,緊握的雙拳,瑟縮的身體,無望的眼神,緊蹙的眉頭,咬緊的牙冠等詞語就會浮上心頭。大家看到這些詞語之時,心裏是否會覺得彆扭和不適呢?

這樣看來,消極情緒彷彿比積極情緒更複雜和多變,也更容易牽動和引發起我們心中的消極情緒,我們今天便來一起聊聊孩子的消極情緒吧。

當孩子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時候,家長的心情也是放鬆的,孩子感到平靜、快樂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

但當孩子因為種種原因產生了消極情緒,突然張嘴,「哇」的一聲哭出聲時,場面就開始失控了——

急於控場的爹媽便會拿出十八班武藝——言語安慰、行為安撫、或轉移注意力,想要制止孩子的哭泣。為什麼我們面對孩子的兩種狀態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呢?為什麼我們很難去做到以平常心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呢?

「消極情緒是壞東西,它們在攻擊和傷害我和孩子,以及我們之間的親密關係。」這就是我們潛意識裡的話語,消極情緒會給我們帶來焦慮、不安全感和失控感,我們需要在更大的危機到來之前,化解、消滅它。

01

消極情緒不是壞東西——每一種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它的本質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活下去」

但是消極情緒真的如我們想的那樣「萬惡不赦」、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並不然。人類從古猿進化而來的百萬年間,直起了腰桿、褪去了大部分體毛,那些無用無益的東西被我們遺留在了歷史長河中。但我們卻保留了這些讓我們倍感不適的、種類繁多的消極情緒,那這其中一定是有生命的奧秘。

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往往會坐臥不安、心神不寧,嚴重的還會有胸悶、心悸的症狀。但焦慮也給了我們一個助力,驅使我們想辦法解決問題、改變現狀。

適當的焦慮,從狹義上說,帶來了個人的進步;從廣義上說,帶來了人類的進化。那些從來不曾感覺到焦慮的生物,已經被大自然淘汰了。

如憤怒,憤怒給人反抗的勇氣,是對自己的保護,能維護個人邊界不被他人侵犯,也能威懾想繼續欺負自己的人不要輕舉妄動。

每一種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其本質是為了驅動我們解決當下的問題,更好地「活下去」。

當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時,其實是在向我們發出信號,他們遇到了難以自己解決的事情,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幫助。

02

消極情緒不是壞東西——孩子可以培養出堅韌的品質和取得解決辦法的技能

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必憂心的原因還有一個:孩子可以在一次一次的消極情緒中學會克服逆境,培養出堅韌的品質、取得解決辦法的技能,從而獲得成長。

當孩子因為測驗成績不理想而沮喪時,我們可以在一旁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化不甘為動力。這樣一來,孩子在這件事上原本有的消極情緒,在一定的引導和支持下又會轉化為成長的「發動機」。

所以,孩子的每一次消極情緒是一次成長的機會,關鍵看我們家長如何去引導和幫助孩子。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答案便是「同理」孩子。同理就是能進入對方的世界,感受他的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真正同理孩子,就得知道孩子的情緒在哪裡,他真實的感受。爸媽們只有真正同理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幫助孩子認知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做法吧。

03

如何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

1、先聽孩子說說發生了什麼

有因才有果,所以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傾聽我們的孩子,讓他說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孩子生氣為例,我們先放下手上的活,來到他的身邊,輕輕摟著他,雙眼看著他,問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聽他說完所有的話。

在孩子傾訴的過程中,不打斷、不做評判、不提建議,別出現「我覺得這個事情你也有做得不對」「你咋不想想你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話。

當孩子說不清楚,或者不想說時,我們也不必焦慮。比起技巧,傾聽更像是一種態度,可以傳遞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孩子們感受到爸媽的接納,內心翻騰的情緒也會平復不少。

當孩子描述完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後,我們理了個大概時,我們便需要做第二件事情了:引導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

2、引導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

「難怪你會覺得生氣/傷心/委屈,原來是這樣呀。」首先表示我們已經理解他會出現消極情緒的原因了。

「我覺得你生氣了,能告訴我如果要給你的生氣打個分,你覺得應該是幾分嗎?0分代表一點都沒有,滿分10分代表最生氣。」讓孩子回歸自己的內心的感受,此時孩子情緒稍許安定,因為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的感受上。

「哦~原來你這麼生氣呀,那你覺得最生氣的點是什麼?」讓孩子瞭解自己生氣的原因,如果孩子太小,沒有辦法說出來,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選項「是XX嗎?還是XX呢?還是你覺得XX?」當孩子開始思考自己生氣的原因,便是解決事情,獲得成長的一大步。

3、和孩子一起想想解決的辦法,帶孩子發泄、疏導壞情緒如跑步等。

當事情和情緒都得到了理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去解決這個問題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先讓孩子發揮「自我能動性」,先讓他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鍛練他的問題解決能力。

當孩子說不清楚,或者不想說時,我們也不必焦慮。比起技巧,傾聽更像是一種態度,可以傳遞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

孩子們感受到爸媽的接納,內心翻騰的情緒也會平復不少。

等孩子自己想了一些辦法後,我們便可以加以補充,和孩子一起討論一個最佳辦法,督促孩子去執行。

如果孩子情緒還是有些難以平復,我們還可以適當帶著他去跑跑步,打打球,即發泄了消極情緒,又鍛練了身體。

如此說來,情緒並無好壞,可能引發我們愉快或是沒有那麼愉快的體驗,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賦予了好惡的感受。

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妨把孩子的每一次消極情緒當做是一次機會,一次成長的機會。況且,沒有人會一直快樂,痛苦和焦慮也是人生的組成部分,是正常存在的客觀事實。我們要做的不是趕走、消滅消極情緒,而是接受它的存在,卻不深陷於它的漩渦。

End

原創見微學堂見微學堂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