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新冠病毒層出不窮!全球抗疫面臨不確定性
近段時間,傳染性和致病性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正迅速取代傳統病株,導致歐洲等地區疫情加劇,感染增多又促使病毒加速變異。新冠病毒變異的消息接連不斷,病毒變異與疫情加劇有進入惡性循環的趨勢,為全球抗疫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多種變體層出不窮
截至2021年2月,全球已至少發現4000多種新冠病毒變體,其中多個變種傳染性、致病性增強,可能降低某些疫苗的有效性,還有變種難以被傳統檢測手段發現,這些特性引發廣泛擔憂。
研究證實多個變種傳染性提高。如英國報告的變異新冠病毒(B.1.1.7)傳染性提升了50%。目前,B.1.1.7已在歐洲多國成為主要的傳染病株,其在法國已佔新增病例的76%。致病性方面,《自然》15日在線發表的研究稱,B.1.1.7變異株相關的死亡風險較傳統病株增加了61%。此外,變異還可能導致病毒出現「免疫逃逸」。英國牛津大學網站2月7日發布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稱,該校與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對於B.1.351所導致的輕度至中度感染僅能起到「極小」的預防作用。
法國布列塔尼地區最新發現的變異病毒20C/H655Y能夠逃避鼻咽拭子核酸檢測(PCR檢測),可能導致新冠肺炎感染難以及時診斷和甄別,對採取「零新冠」策略的國家構成潛在威脅。對於其能逃避傳統檢測的原因,目前主要猜測是病毒似乎不感染上呼吸道細胞,而集中存在於肺部。法國地區衛生署3月26日更新數據,全法確診感染20C/H655Y的患者增加至13人,其中7人死亡。
新變異病毒的名單還在不斷增加。3月21日比利時媒體報導,列日大學檢測出名為B.1.214的新冠病毒新變種,其呈現出此前從未發現的變異:該變異株的S蛋白RNA序列上增加了9個核苷酸。B.1.214目前約佔比利時感染總數的4%,變異對該病毒的功能性影響尚不清楚。
為應對變異,研發和生產新型疫苗已經提上日程。法國總統馬克龍於3月26日在電視講話中稱,病毒將繼續存在、傳播、變異,歐洲正在開發應對新型變異病毒的能力,以期在今秋生產第二代疫苗。
雜交合體增加風險
除了病毒變異問題外,英國近日還發現不同的新冠病毒變異株能夠進行「雜交」,從而合成新的病毒重組體。在3月1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英國新冠病毒基因組學聯盟(COG-UK)宣布,其已發現15種由不同新冠病毒變異株結合形成的「合體」新冠病毒。
索邦大學病毒學教授文森特•瑪赫莎勒對此表示,病毒變異通常是病毒基因組內部發生突變,很多時候是由於複製錯誤導致。但重組體更像是一種病毒的有性繁殖,它是一種嵌合體,是兩種親本病毒雜交的產物。病毒的兩種變異體必須在同一個人體內感染同一細胞,並且必須在病毒複製過程中非常精確的階段發生變化,導致複製酶先後通過兩種基因合成病毒。
瑪赫莎勒教授稱,這種重組是新冠病毒強烈傳播的結果。病毒傳播的範圍越廣,就會出現更多的變種,遇到這種情況的機會就越大。特別是近期,傳統病毒株正被英國發現的具有強大感染力的變種所取代,這一過程非常有利於新冠病毒發生「合體」。
一些病毒比其他病毒更容易發生這種重組。英國科學家在報告中稱,「重組是冠狀病毒進化的常見特徵」。愛丁堡大學分子進化教授安德魯.蘭巴特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新冠病毒發生重組「完全是預料之中的」。考慮到新冠病毒的這種變異特性,瑪赫莎勒教授認為,引發全球大流行的「始組」新冠病毒就有可能是通過這種重組形式突變而來的。
瑪赫莎勒教授認為,重組體的出現從各種角度來看都不是好消息。「合體」可能將兩種不同病毒所具備的特性結合在一起。由具有強傳染力的變體和具有高抵抗免疫系統能力的變體產生的重組體有可能結合這兩種特性。
突破屏障擴展宿主
目前已知新冠病毒能夠感染靈長類動物、倉鼠、水貂、貓等多種動物,其他動物則對該病毒具有天然抵抗力。自新冠疫情流行以來,老鼠已顯示出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作為新冠病毒的關鍵受體,老鼠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與人類存在很大差異,這種結構差異阻止了新冠病毒與細胞之間的充分接觸。
但法國巴斯德研究所3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B.1.351和P.1等被世衛組織密切監視的新冠病毒「關注變種」(VOC)能夠在實驗室中通過自然方式感染小鼠,這與最初鑑定的新冠病毒的歷史株不同。
目前尚不確定感染VOC新冠病毒的小鼠是否可以通過密切接觸或氣溶膠傳染給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小鼠或人類。B.1.351和P.1將新冠病毒的宿主擴展到小鼠,並可能擴展到其他齧齒動物。
突變導致新冠病毒能夠更容易突破物種屏障,這種擴展宿主和跨物種傳播的潛在能力為全球抗疫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文森特•瑪赫莎勒教授表示,各國必須開始對動物開展廣泛監視,以避免新冠病毒發生進化飛躍,防止情況進一步複雜化。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