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君子以見天地之心

Share:

冬至,中國傳統黃曆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中國古人對於冬至的解釋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現代科學的解釋是,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當然影子也就最長了。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冬至日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又是北半球白天最短暫、黑夜最漫長的一天。

中國古代,曾經以冬至為年年歲歲的結束或開始的節點。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後來苗族的曆法則把冬至當作新年,直到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周禮》中說,「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飢餓死亡。到了漢武帝時,太初改歷,實行夏歷,將歲末推後至12月,歲終祭祀才與冬至相分開,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

中國傳統曆法中,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冬至的物候是:一候蚯蚓結,古人認為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鹿角朝前生,為陽,故夏至後一陰生則鹿角解;麋角朝後生,所以為陰,故冬至一陽生時,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有了溫熱感。

從上面的候應,能看出,在冬至時,陰氣仍然非常強盛,陽氣還十分的微弱。這就好比在一片漆黑的房間裡,只有一根蠟燭發出微弱的燭光。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得盡量安靜下來,以免驚擾到這微弱的燭光(也就是陽氣)。人與天地相應,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的,要盡量的讓自己心平氣和,養心養陽。

那麼,此時養生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飲食方面可適當進補。冬至時節,人們食慾大增,腸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食材的功效。營養學也研究證明,冬至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要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同時,要注意不偏食,不可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品,否則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

第二,運動方面宜動中求靜。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尋求一種氣定神閑的境界。傳統的八段錦、太極拳等動靜結合的運動方式都是很好的選擇,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練,避免損傷陽氣。

第三,起居養護。冬至前後,除了保證夜間睡眠質量外,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另外,要注意防風防寒,外出時要多穿衣服。冬至節氣宜在白天多晒太陽,以利陽氣的生長。冬日圍條暖和的圍巾,就可以將感冒的概率下降一半以上,因為脖子是風寒的窗口,所以外出時千萬別讓冷風吹進衣領。到冬天還穿裙子的女生很危險哦,因為寒從腳底生,很可能會給身體埋下隱患。另外,睡前可以用溫水泡泡腳,驅散一天的寒。

第四,打噴嚏,驅除寒邪。人體有成熟系統的排毒機制,咳嗽、噴嚏、流眼淚等,都是排毒的形式。冬日感受風寒以後,馬上用紙巾搓成小細條,去輕刺激鼻腔,往往會噴嚏不斷,十幾個噴嚏打下來,你會發現身體出了一層汗,這就是郁在體表的風寒邪氣釋放了出來。這個時候,穿暖一點,多喝溫開水,往往風寒很快就好了。當然,風寒重點還是在於預防,這裡有一個防風寒的小絕招:每日出門前,或洗澡前後,將頸後最高點——大椎穴搓熱,養成習慣,可以防止風寒感冒,尤其是小孩子。

第五,多說正能量的話。冬日寒冷,體內陽性能量不足的話,易導致情緒相對低落,變得悲觀,傷感。尤其老人、病人,更是如此。若你家裡有老人、病人,不妨常回去看看吧,這有利於情志的調節。在這冰冷的冬天,一句問候的暖心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禮物,勝過任何的保健品。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