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君子以反身修德

Share:

霜降,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此時天氣更冷了,秋天要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在氣象學上,秋天出現的第一次霜被稱為「早霜」或「初霜」,春天出現的最後一次霜被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還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在此時開花的還有木芙蓉,蘇東坡有詩:「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霜是由水汽而凝成的,那水汽又是怎樣凝成霜的呢?在晴朗無風的夜裡或清晨,地面如同揭了被子一樣,熱量散發的極快,沒一會兒工夫,地表溫度就驟然下降到0℃以下,於是,近地面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還會形成六角形的霜花。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露水來表示秋色的深淺。入秋不久,草葉上的露水是晶瑩剔透的,萬分惹人憐愛,這時的秋,名為「白露」,透著幾分年輕人詩意的纏綿。待秋意漸濃,寒氣漸重之時,進入「寒露」,那露水只需輕觸一下,就讓人感覺到一陣透心的涼意。再往後半個月,便是「霜降」。

在傳統中國,霜降日有一種鮮為人知的風俗。在這一天,各地的教場演武廳例有隆重的收兵儀式。按古俗,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縣的總兵和武官們都要全副武裝,身穿盔甲,手持刀槍弓箭,舉行收兵儀式,以期祓除不祥、天下太平。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們會集廟中,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禮畢,列隊齊放空槍三響,然後再試火炮、打槍,謂之「打霜降」。據說打霜降後,司霜的神靈就不敢隨便下霜危害本地的農作物了。

霜降的物候是,一候豺乃祭獸,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人們看到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後再食用,解釋說就像是以獸祭天而報本。二候草木黃落,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范仲淹有詩:「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三候蟄蟲咸俯,蟄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就像修行人的沉思或入定。可見,天道、地道在此時要求人們的不是去「攪得周天寒徹」,而是需要人們體悟自身的修行或尊嚴。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乃秋冬之轉折點。此時寒意彰顯,時可見冬日氣息。人體的臟腑組織活動也開始趨向「冬藏」,所以養生要兼顧秋與冬的特色,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具體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起居注意保暖。霜降為秋冬交替之際,此時寒氣漸重,也是多種疾病好發之時,故穿衣蓋被應以保暖為要,但秋季燥邪未完全消逝,不可保暖太過,以免內生鬱熱。

第二,選擇室內運動。霜降過後,氣候越來越寒冷,此時運動量可逐漸加大,以促進血液循環。不適應室外運動的時候,也可選擇一些室內運動。要堅持運動,才能為度過嚴寒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

第三,此時的飲食要以甘淡滋潤為主體。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在飲食進補中,宜多吃生津潤燥、宣肺止咳的食物,如梨、蘋果、橄欖、洋蔥、芥菜、蘿蔔等,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現的口乾、皮膚粗糙、大便乾結等「秋燥」現象。但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如姜、蔥、蒜、辣椒等,以防「上火」。

不過,霜降雖然要補,但講究因人而異。脾胃虛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在食補時,應盡量吃溫熱食物,以湯類、粥類最為適宜,既營養滋補,又利於吸收。另外,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第四,注重精神養護。秋風秋雨,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再加上溫度日漸降低,人們自然會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受。此時可以登高遠眺、遊湖賞花,以散憂愁。還可以進行氣功導引,如進行內養功、強壯功、大小周天功等的修煉,以達到寧神定志、調節精神、強壯體魄的目的。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