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一夜熏風帶暑來

Share:

立夏,在每年公曆的5月5日或5月6日。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

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無論南北差異如何大,對中國內地來說,「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

對中國人來說,立夏是三陽開泰的日子。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珮,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

立夏前後,民間也有不少節氣習俗。例如,古諺云「立夏稱人,見三新」,這是指民間立夏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而「見三新」則是指在立夏前後新鮮果蔬大量上市,人們盡可大飽口福。在我國的江西一帶還有立夏時節飲夏茶的習俗,說的是此時不飲立夏茶,就會一夏苦難熬。

立夏的物候是,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籐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古人附會說,如果螻蟈不叫,意味著地面積水漫溢;如果蚯蚓不出,說明寵妃會奪去王后性命;如果王瓜不生,表明貴族要遭困窮。

立夏過後,此時天氣逐漸炎熱,萬物繁茂,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發生一定的改變。因此,要順應節氣的變化,重視立夏節氣的養生,平和過渡到夏季。那麼此時,我們應如何做好立夏養生以適應炎炎夏日呢?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立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養生要點吧。

第一,起居:莫貪涼,睡好「子午覺」。立夏時節,雖說夏季到來了,天氣逐漸炎熱,溫度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不可貪涼。另外,立夏之後,此時天氣晝長夜短,睡眠方面也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做到「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此時應注意開始睡好「子午覺」,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

第二,運動:運動防大汗,安穩過立夏。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出汗。「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第三,飲食:增酸減苦,補腎助肝養胃氣。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咸的食物,如鹹魚、咸菜等。

第四,精神:以心為本,靜養調神。一年四季中,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立夏養生首先要「養心」。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