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腸道舒適,我們應該怎麼吃?上千人研究數據揭示緩解腸道炎症背後的最佳飲食!

52
0
Share: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組成及其對腸道中營養的競爭直接影響著腸道中促炎和抗炎反應的平衡。例如腸道微生物群與腸道免疫系統之間的同質平衡喪失會導致炎症性腸病(IBD),腸道菌群的失調也被證明與糖尿病、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介導的炎症性疾病相關。對此,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飲食因素與這些疾病發作相關,但食物和飲食方式是如何影響腸道菌群及宿主健康的目前仍不清楚。

近日,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Gut》上發表了題為Long-term dietar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features of the gut microbiome的研究成果,其確定了多種飲食模式與微生物群和代謝通路之間的關聯,並揭示了特定的食物和飲食模式可能會影響的腸道菌群和代謝物丰度,為今後開發靶向腸道菌群以緩解腸道炎症的飲食干預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

doi:10.1136/gutjnl-2020-322670

為明確飲食對宿主腸道菌群及健康的影響機制,研究人員選取了荷蘭兩個獨立研究隊列的共1425名參與者,根據對腸道的診斷將其分為4個亞組,即克羅恩病(CD,n=205),潰瘍性結腸炎(UC,n=126),IBS(n=223)和健康(HC,n=871),並收集了每位參與者的糞便,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和炎性標誌物檢測。同時根據其飲食偏好和習慣的統計信息,將攝入的常見食物分為了乳製品、堅果等25類。飲食數據顯示,與HC相比,IBS患者的平均熱量和蛋白質攝入量較低,CD患者的蛋白質和蔬菜攝入量更低,而軟飲料攝入較多。

常見食物歸類

之後,研究人員對這四個亞組參與者的飲食模式和微生物組及腸道炎症標記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從中確定了13個飲食模式與24個微生物組間具有顯著關聯,61種食品與123個微生物分類單元及249種代謝通路具有關聯。

具體分析顯示,麵包,豆類,魚類和堅果類食物的攝入與幾種促炎途徑呈一致的負相關性,其中麵包和豆類與大腸桿菌,脆弱擬桿菌和副擬桿菌類的較低丰度相關。而堅果,油性魚類,水果,蔬菜和穀物與普氏棲糞桿菌、人羅斯拜瑞氏菌等具有產短鏈脂肪酸(SCFA)功能的菌株數量較高有關,這些細菌能夠將纖維和果膠發酵成乙酸鹽和丁酸鹽,具有抗炎和保護腸粘膜的作用。

與普氏棲糞桿菌、人羅斯拜瑞氏菌相對丰度相關的飲食因素

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與較高的厚壁菌門丰度和較低的雙歧桿菌丰度相關,而植物來源的食物與其其恰恰相反,同時與腸道菌群中必需營養素的更高合成和轉化相關。

飲品方面,紅酒的長期攝入也與霍氏真桿菌、卵瘤胃球菌、酸奶瘤胃球菌等可產生乙酸鹽和丁酸鹽的有益菌株呈正相關性,但其與雙歧桿菌的丰度卻呈負相關。酒精和糖的長期攝入則與較高的醌合成途徑相關,這與IBD患者腸道中醌類合成增加的結果一致。此外,咖啡的攝入與較高的顫桿菌克屬丰度和糖酵解途徑增加相關。酪乳和酸奶等發酵乳的消耗則與乳酸菌丰度、丁二醇和肽聚糖合成密切相關。

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組的關聯及促炎或抗炎作用概述

在對飲食與炎症反應關聯的分析中,研究人員觀察到炎症性腸病的炎性標記物糞鈣衛蛋白(FCAL)含量與快餐、高脂肉、土豆等類飲食顯著正相關,而與魚和堅果類負相關。

總的來說,該研究確定並揭示了一些飲食模式與健康和患病腸道中的菌群和代謝物間的相關性,強調了多攝入植物性食物及魚類能夠減少致病共生菌的丰度,富集營養代謝通路,產生抗炎效果。這為通過飲食干預腸道炎症的治療預想提供了基本原理,也為我們的健康飲食提供了一個指導。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