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成功第一步,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生

34
0
Share:

在得知患癌後,很多患者及家屬容易不知所措,在哪個醫院治療,選擇哪位醫生,採用什麼治療方案等問題接踵而來。

有時好不容易掛到了專家號,但是什麼病史資料都沒帶,只能告訴醫生之前的診斷結果,對於醫生需要了解的什麼時候確診、病理分型、做過哪些檢查和哪種治療,一問三不知。

與之相反的是,也有很多病友會帶着近幾年所有的檢查結果,厚厚的一疊放在桌上,讓醫生自己找答案。但會診時間有限,這樣做有可能會使醫生錯過重要資料。即使能篩選到有價值的資料,也會耽誤很多時間,導致醫生可能沒有機會制定詳細的診療方案。

更有些病友會靠着網絡信息和親朋信息來選擇醫院,奔波於各個腫瘤醫院、中醫專家、西醫專家之間,在不同醫生的不同方案中搖擺不定,而耽誤治療。

到底確診後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主治醫院及主治醫生呢?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① 關注醫生專長或同行推薦

在確診後首先根據自己的病情、醫保、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考慮是否在當地醫院就診。選擇好醫院再來選擇合適的主診醫生。其後,可以根據醫院的官方網站、公眾號等了解醫生的專長,選擇最合適自己病種的醫生。

還可以聽聽其他醫生的建議,問問哪些醫生在這個專業方面很在行、值得推薦。如果還有顧慮,建議先掛一下自己意向醫生的號,和他聊一聊你的病情和治療意向,看你們的治療意向是否一致。

② 選擇需要「從一而終」嗎?

有些病友會在確診時就認定確診醫生,其後的手術、化療甚至放療方案都想在這名醫生的幫助下進行;有些患者在療效不滿意時才改換醫生;相反,有些病友就診數家醫院、諮詢數十名醫生,不停的輾轉醫院、醫生治療;

到底哪一種方案是正確的?不好統一評價。但是建議:多問清楚,選擇一個,之後建立信任。

疾病千變萬化,即便是標準化治療,不同醫院、不同級別、不同科室的醫生理解難免出現偏差,所以建議多問清楚。在確診後,可以找2-3名對該病診療經驗豐富的醫生諮詢,綜合各方意見後,再選擇你最信任的一方就診。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一名醫生並不是手術、化療、放療等不同體系的治療方案均要由同一人制定,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更值得推薦。

③ 主任、副主任、主治、住院醫生?該找誰

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不僅是職稱和經驗上的不同,他們關於診療的分工也大不相同,所以並非每件事都是最好找專家。

患者要知道負責自己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以及對應的專家是誰,以便治療期間溝通病情,並且隨時根據自己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的醫生幫助。

在病房中,最了解你的病情及身體狀況的往往是看似經驗不豐富的住院醫師。而主治醫師參與方案的核心決策,如果是外科就是手術中的一助,直接參與手術的核心部分,如果對治療方案有顧慮可以找他聊一聊;而主任或副主任醫師通常不會直接監測病情,但重要的手術部分或治療方案的最終定奪通常得經過他們。

在入院前,初次就診可以掛普通號(主治醫師);確診後轉院而來、難以選擇最佳治療方式的疑難雜症患者,或確診後尋求某主任醫師手術時可直接掛知名專家教授。

④ 溝通時見真章

醫生技藝主要通過口碑和熟人的推薦了解,其它的則需要我們和他交流來感受。醫生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到病人,醫生看病時,病人也在看醫生,通過觀察了解這個醫生是否可信。

癌症作為慢性病,可能伴隨終身的複查,一名負責任的醫生會在和你談論病情時讓你聽懂。如果溝通出現障礙不僅會影響醫患之間的信任,還可能因為這種不信任影響治療。

醫患之間的信任感對治療效果至關重要,病人完全相信醫生是全心全意的為他治病,才可能獲得病人的依從性,才有可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如果因為不信任某一名醫生而到處諮詢,出現診療方案的不同時隨意的懷疑自己的主治醫生,不僅影響患者本身對治療的依從性,還會影響醫生對這名患者的信任感。而良好的醫患關係是得到最佳的臨床診療質量的保證。

總的來說,選擇治療規範的醫院,觀察比較後再選擇一名認真負責、溝通良好的醫生,不一定是知名的專家教授,但要能建立互相信任的紐帶。這既有利於醫生更好的掌握病情及治療過程,也有利於患者和醫生建立信任感和感情基礎,促使醫生多一份關照。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