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能醫活的脈學大家王叔和

121
0
Share:

王叔和,魏晉時代著名的醫學家。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人。約生活於3世紀。由於《晉書》中沒有為他立傳,所以生卒年代無確考。

(一)生平事跡

根據《醫史》和唐代.甘伯宗的《名醫傳》,王叔和出身於達官貴人之家,宗族中數代都是權勢顯赫的貴族,還有名震當時的文學之士。王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興趣廣泛,少年時代便博覽群書,通曉經史百家。後因戰事頻繁,時局動盪,為避戰亂,青年的王叔和便隨家人移居荊州,投奔荊州刺史劉表。客居荊州時,王叔和與仲景弟子衛汛相交甚篤,並深受其影響,逐漸對醫學發生濃厚興趣,且立志鑽研醫道。

此後他潛心研讀歷代名醫著作,虛心向有經驗的名醫求教;勤求古訓深研經方,博採眾長,探究病源,醫術日精,名噪一時。由於他醫術髙明,208年,曹操南下征戰荊州劉表時,王叔和被推選為隨軍醫生。其後又任王府侍醫、皇帝御醫,直至被提升為太醫令。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醫經典方書,而且對脈診深有研究。唐.甘伯宗稱其究研方脈,靜意診切,調識修養之道」。宋.張杲亦稱其「博好經方,尤精診處……深曉療病之源」。脈診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最具特色、最顯功力的診法。

(二)起死回生的奇異傳聞

漢末至西晉期間,太行山下有個濟州城,城裡有家「濟生堂」藥店,這店裡新聘了位坐堂醫生。那坐堂的雖說初來乍到,治病配藥頗具神通,特別精於內科諸症。一天,濟州城裡有一家出殯,看那簡簡單單的殯儀,就猜得出是個貧寒之家。那口薄板棺材經過濟生堂門前時,從棺中瀝下幾滴鮮血。

正在櫃前坐堂的先生瞥見血跡,陡然一驚,定睛細看就大叫:「那出殯的,如何將活人往外抬?」出殯隊裡哀哭的,吹打的,各司其職,無人理會。坐堂先生一急,上前拉住拉靈幡的半大孩子不放行,一連聲地嚷道:「棺裡是活人,棺裡人沒死!」出殯的隊伍亂了套,幾個後生以為他有意胡鬧,扯住他就要打。吹鼓手中有個老者,見多識廣,看坐堂先生不像作惡的,制止住年輕人,並喚過一位中年漢子來叫他裁奪。中年漢子姓午名逢生,棺裡殮的正是他的妻子賈氏,年僅二十八歲,因產中血崩脫陽暴亡。

當地風俗,年輕女子死於流血等症,統稱「血光之災」,為不連累家人街坊,須及早入殮安葬。當日賈氏剛剛昏死,族中長者便硬張羅出殯。這漢子中年喪妻,無限悲傷,聽坐堂先生一說竟也異想天開,甘願開棺驗屍。此言一出,人們一擁上前,「嘎吱」一聲把棺蓋撬開。坐堂先生按住死者的人中、關元等穴,頃刻之間,那賈氏始而換氣,繼而呻吟,再而略睜雙目,半欠身子意欲起動。

這一醫案頃刻轟動了濟州城。一打聽坐堂先生的姓名,才知道是太行山上的名醫王叔和。一時間一傳十,十傳百,王叔和被傳成當今扁鵲、再世華佗。種種奇異傳聞傳到都城許昌,王公大臣們便三聘五請,硬把王叔和弄到京都當了太醫令。

(三)醫學成就

王叔和一生中最突出的成就有兩個方面。

一是編著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

該書集魏晉以前脈學之大成,所述24種脈象,成為脈學的主要內容,至今仍為臨床所用。《脈經》不僅在中醫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我國脈學理論與方法趨於統一、系統和規範,而且對世界醫學產生了一定影響,後傳至日本、阿拉伯、伊朗等諸多國家,影響深遠。

脈象,是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脈象是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辯證的依據之一。脈象要素指脈象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面。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辯證的依據之一。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晉王叔和《脈經》細分為二十四脈,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增為二十七脈,明李中梓《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

《醫史.王叔傳》讚《脈經》曰:”夫自王氏《脈經》出,而海內學醫之士,咸知所宗(依據的根本),論者以為經絡之龜鑒(借鑒),攻療之梯航(登山的階梯,航海的指南,比喻指南),廣仁術而利天下,厥功甚溥(《脈經》的功德很廣大)。”

二是整理編輯了張仲景的《傷寒論》。

張仲景的《傷寒論》在流傳中曾一度散佚,是王叔和在50年之後費盡心力,經民間搜尋、彙集進而整理修訂而成,從而使《傷寒論》得以萬世流傳。沒有王叔和,就不會有《傷寒論》這部偉大醫典的廣泛流傳。如果說王冰是《內經》的功臣,王叔和就是《傷寒論》的功臣。沒有他們,中醫這兩部重典將不再存世。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共10卷。《傷寒論》博採眾方,勤求古訓,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它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探討了傷寒病的病機與變化,分析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不同症候,制定了汗、吐、下、溫、清、和等治療方法。並提出113方,書中敘述了外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創立了中醫學辯證論治體系。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巨著,是現存中醫典籍中以湯劑治病的最早的重要文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傷寒論》成書不久,因戰亂頻仍而離散,是王叔和第一次對其進行收集、整理、補充和重新編次,使之得以流傳後世,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王叔和與張仲景時隔不遠,甚至有可能親炙其門下,故較真實地保存了該書原貌。

金代醫學家成無已稱曰:「仲景《傷寒論》得顯於世,而不墮於地者,叔和之力也。」古代曾有四大醫學存在,即古羅馬醫學、古印度醫學、古巴比倫醫學、古中國醫學,現在前3種醫學都已衰亡,唯中醫存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醫有「四部經典」及大量醫書存世。有了書,就可以造就一代一代人才,就可以使中醫傳承不息,萬世永存。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