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衛生統計: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超77歲,16%因慢病過早死亡,五大健康風險要關注

46
0
Share:

近期,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提供了全球最新衛生統計數據。除了更新全球預期壽命和主要疾病負擔、以及主要健康風險因素等信息,2021年報告還重點關注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分享這份報告的關鍵要點,並關注相關中國數據。

截圖來源:參考資料[1]

1.新冠疫情對全球人口健康構成重大挑戰

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5月1日,全球超過1.53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超過320萬人因此喪生。

從全球來看,美洲區域和歐洲區域受影響最大,共佔全球報告病例的四分之三以上;幾乎一半(48%)的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相關死亡報告發生在美洲地區,三分之一(34%)發生在歐洲地區。在東南亞區域迄今報告的2310萬例病例中,超過86%發生在印度。

▲全球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分布(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從全球數據來看,男性和女性的確診情況相似(48.7%vs 51.3%),但死亡病例中男性佔比明顯更高(57.6%vs 42.4%)。無論男女,30-39歲人群的病例數最多,約佔所有病例的20%,大約60%的病例發生在20-60歲人群。死亡病例數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80歲人群病例最多(佔三分之一)。

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已成為全球的主要死因,造成了相當多的額外死亡。WHO初步估計,2020年直接和間接歸因於COVID-19的全球超額死亡總數至少為300萬,遠多於當年報告的180萬COVID-19死亡人數。

目前,WHO與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疫苗聯盟、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合作,共同領導COVAX倡議,以加快COVID-19檢測、療法和疫苗的開發、生產和公平獲取。報告指出,「實現公平的全球疫苗接種勢在必行,否則出現更具毒性或傳染性更強的變異病毒的風險仍然很高:除非每個人都安全,否則沒有人是安全的。」

2.預期壽命和預期健康壽命

全球人口的壽命繼續延長,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全球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66.8歲增加到2019年的73.3歲;健康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58.3歲增加到2019年的63.7歲。儘管具有相似的增長趨勢,但女性的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始終更長。

這兩個指標在低收入國家(LIC)的改善最快,主要反映在過去20年中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減少。歐洲和西太平洋區域也取得顯著進展,預期壽命分別達到78.2歲和77.7歲,健康預期壽命也在全球領先,分別為68.3歲和68.6歲。

在中國,2019年整體預期壽命為77.4歲(男性74.7歲,女性80.5歲),健康預期壽命為68.5歲(男性67.2歲,女性70.0歲)。相較於2016年數據有所延長,但主要體現在女性壽命的改善上,男性整體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甚至都還略有「倒退」。

▲2019年,全球不同區域人口,在一生時間中健康預期壽命的佔比。每個圓點代表一個國家的數據。圓點越大,健康預期壽命越長。越偏右,一生中健康事件佔比越高。(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翻譯:醫學新視點)

報告指出,壽命的延長也反映了過去20年死亡率和發病率的變化。在全球範圍內,傳染病、非傳染性疾病和受傷導致的死亡和殘疾都有所減少。

3.疾病負擔:母嬰和傳染病死亡減少

壽命延長趨勢的主要原因在於傳染病的顯著改善。因傳染病、孕產婦、圍產期和營養狀況而導致的死亡持續減少。

2019年,全球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37.7‰,自1990年以來下降59%;新生兒死亡率為17.5‰,自1990年以來下降52%;2017年全球孕產婦死亡率為211例/10萬活產,自2000年來下降38%。在中國,2019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9‰,新生兒死亡率為4‰;2017年孕產婦死亡率為29例/10萬活產。

愛滋病和肺結核均已跌出2019年全球前10死因,瘧疾死亡率也大幅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鬆警惕,這些疾病仍然構成重大威脅。

•結核病(TB)仍然是世界上單一傳染源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全球範圍內,2019年估計有1000萬人患結核病,這一數字近年來改善非常緩慢。中國是結核負擔第三高的國家,2019年結核發病率為58例/10萬人。

•1998年之後,新感染愛滋病毒的人數減少了40%。2019年,新感染愛滋病毒的人數約為170萬人,但這距離2020年新感染人數少於50萬的全球目標相距甚遠。

•相較於2000年,瘧疾死亡率降低超過一半(25例/10萬危險人群vs 10例/10萬危險人群)。與2015年相比,2019年瘧疾死亡率降低18%,還遠未達到2020年降低40%的目標。

•2019年約有2.96億人患有慢性乙肝(定義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其中,只有約10%(3040萬)乙肝患者知曉自己的感染狀況,只有660萬確診乙肝患者接受了治療。2019年,乙肝導致估計82萬人死亡,主要死因是肝硬化和肝癌。疫苗可安全有效預防乙肝。全球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肝感染比例從1980年代-2000年代初(疫苗應用前)的約5%下降至2019年的0.94%。2019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肝感染率為0.22%。

圖片來源:123RF

4.疾病負擔:慢病死亡增加

隨著人口老齡化,非傳染性疾病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主要健康風險。全球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佔比從2000年的60.8%增加到2019年的73.6%。

2000-2019年,全球各地區所有年齡段的四種主要慢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變化趨勢各有不同。在全球範圍內,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37%,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分別下降了27%和16%。然而,糖尿病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卻增加了3%。

全球非傳染性疾病過早死亡率(以30-70歲四種主要慢病的死亡率評估)從2000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17.8%,但2015年來改善緩慢。在中國,慢病過早死亡率為15.9%。

儘管四種主要慢病的整體死亡率正在下降,但由於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總死亡人數仍在增加,僅這四大類疾病在2019年就奪走了3320萬人的生命,比2000年增加了28%。

5.健康風險因素

報告指出,兒童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消瘦和超重)、貧血、親密伴侶暴力、吸菸、飲酒、肥胖、缺乏運動、反式脂肪酸(TFA)、安全用水和衛生設施、室內外空氣污染和高血壓都會造成相當的疾病負擔,並導致過早死亡。其中,菸草和酒精攝入、高血壓、肥胖和缺乏身體活動作為主要風險因素將需要緊急和有針對性的干預。

比如,2016年,全球肥胖(BMI>30)率上升至13.1%,27.5%的成人身體活動不足;2015年全球成人高血壓(上壓>140 mmHg和/或下壓>90 mmHg)年齡標化患病率達到22.1%。

從中國的部分危險因素來看,預防慢病也十分值得關註:

•2019年中國15歲以上人群人均飲酒量相當於6升純酒精,高於全球平均數;

•2018年中國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為24.7%,高於全球平均數;

•2015年,中國成人高血壓的年齡標化患病率為19.2%;

•2016年,5-19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為11.7%,成人年齡標化肥胖率為6.2%。

•此外,2016年,中國可歸因於空氣污染(包括室內和大氣)的年齡標化死亡率為112.7/10萬人。

此外,全球自殺、他殺、意外中毒和道路交通傷害造成的死亡率也在穩步下降,但仍有更多此類死亡可以被預防,男性死於這些原因的風險高於女性。

報告還指出,除了對傳染病、慢病以及傷害的預防和控制,WHO也將繼續關注醫療服務的公平獲得,以及新冠大流行之下保障基本醫療服務,以促進健康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達成。

WHO總幹事譚德塞博士表示,「COVID-19不是第一次大流行,也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次。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風險),我們必須有更好的健康數據。」

完整報告長達132頁,點擊文末「閱讀全文/Read more」,即可訪問報告原文。

相關閱讀

《柳葉刀》:每5名男性就有1名死於吸菸,中國煙民佔全球1/3

《柳葉刀》中國婦幼健康70年報告:母嬰死亡率降幅超97%,關注這些新挑戰!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World Health Statistics.Retrieved June 2,2021,from https://www.who.int/data/gho/publications/world-health-statistics

[2]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1:visual summary.Retrieved June 2,2021,from https://www.who.int/data/stories/world-health-statistics-2021-a-visual-summary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來源: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