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藥物vs.免疫藥物,哪個更好?

144
0
Share:

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是兩大類新的抗癌藥,目前上市的靶向藥物有幾十個,免疫藥物也有幾個,已經成為很多病種的主流治療方案。兩類藥物都還有更多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會在未來逐漸上市。

很多人愛問:

「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哪個更好?」

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它就像問「小雞和蘑菇,哪個更好吃?」

它們不是一類東西,無法比較,更無法簡單替換。有人愛吃蘑菇,有人愛吃小雞,更多人愛吃小雞燉蘑菇。同樣的道理,有些人更適合靶向藥物,有些更適合免疫藥物,有些適合兩個同時用。

雖然很難直接比較好壞,但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確實有很多明顯區別,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

01作用細胞不同

靶向藥物,顧名思義,針對的是癌細胞上特定的靶點,比如某個特有的基因突變。

靶向藥物和化療的目的都是直接殺死儘可能多的癌細胞。比起化療,靶向藥物理論上只會抑制癌細胞,而不會對正常細胞造成顯著傷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典型代表是針對白血病的甲磺酸伊馬替尼(Bcr-Abl基因突變)和針對肺癌的吉非替尼(EGFR基因突變)。

免疫藥物,與以往藥物的邏輯截然不同。它的作用對象不是癌細胞,而是免疫細胞。這類藥物自己不能直接殺傷癌細胞,而是激活針對癌細胞的免疫系統,然後讓大量活躍的免疫細胞成為真正的抗癌武器,完成使命。目前上市的PD1抑制劑,PD-L1抑制劑,或CTLA4抑制劑都是如此。

靶向藥物是打擊黑勢力的警察,免疫藥物是給特種兵部隊進行動員的政委。

02副作用不同

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由於作用機制不同,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副作用很不一樣。

靶向藥物針對的往往是對腫瘤生長非常重要的蛋白,可以說是癌細胞生長的重要食糧。靶向藥物通過抑制這些蛋白活性,從而達到「餓死」癌細胞的目的。

但由於種種原因,藥物也會「餓死」一些正常細胞,產生副作用,這點和化療有點類似。比如肺癌EGFR靶向藥物吉非替尼,對表皮細胞有副作用,所以患者使用後會有明顯的皮疹。

免疫藥物功能是激活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但它也有副作用,不是毫無風險的。被激活的免疫細胞除了能攻擊癌細胞,也能攻擊自身的正常細胞,這會產生暫時的「自免疫疾病」,嚴重的話是可能致命的。

目前使用的PD1抑制劑、CTLA4抑制劑等免疫藥物,有代表性的副作用是免疫系統活躍導致的皮疹、腸炎、腹瀉、肝損傷等,它們的臨床特徵和化療或靶向療法的副作用截然不同,要控制這類副作用需要的藥物也不同。

03起效速度不同

靶向藥物因為直接針對性殺死癌細胞,起效往往比較快。如果有效,通常幾個星期,甚至幾天,就會發現腫瘤縮小,或者腫瘤標誌物降低。比如,吉非替尼平均起效時間是6個星期,患者通常服藥第一次去醫院複查,就會知道是否有效了。

免疫藥物反應要慢得多,也要複雜得多。免疫藥物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而間接殺死癌細胞,因此變數比較大。很多患者用了好幾個月的藥,也不完全確定到底起作用了沒有。

甚至有患者用PD-1抑制劑超過1年後,腫瘤大小看起來紋絲不動,醫生決定停止用藥,誰知幾年後複查癌症卻消失了。這個現象與下面要談到的「假進展」密切相關。

04對「腫瘤變大」的判斷不同

臨床上「腫瘤進展」指的是腫瘤在掃瞄影像下體積增大,或者出現新的腫瘤。對於靶向藥物(或者化療)來說,這通常意味著藥物對腫瘤無效,標準操作是停止治療,換別的藥物。

但免疫藥物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叫「假進展」。約10%使用免疫藥物的患者,用藥後CT掃瞄會看到「腫瘤變大」。如果按傳統經驗,這是藥物失敗,應該換藥。但實際上後來知道,藥物是成功的,因為這10%患者後來腫瘤又縮小。

「假進展」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免疫藥物起效後,會引發大量免疫細胞進入腫瘤組織,和惡勢力鬥爭。但CT區分不了癌細胞和免疫細胞,只是簡單發現腫瘤變大了。其實,這是免疫細胞部隊進入戰場,是大大的好事。

使用免疫療法的時候,如何區分「假進展」和「真進展」非常重要,因為它涉及是繼續堅持用免疫療法,還是趕快換藥這個生死決定。

05長期、短期效果不同

如果用在合適患者身上,靶向藥物有效率高,而且起效快,能迅速緩解腫瘤帶來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一定時期內能顯著提高存活率。

但由於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一段時間後幾乎無一例外會出現抗藥性,需要換藥,極少出現長期存活或治癒。

免疫藥物目前最大問題是有效率不高,僅在10%∼20%,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它是無效的。加上「假進展」現象,一開始多數人腫瘤都不會縮小。

但隨著時間流逝,開始有患者出現響應,腫瘤縮小,而且很多響應的患者會長期受益,這就是所謂的生存曲線「拖尾現象」(見下圖):一小部分患者會長期存活,甚至被治癒。

使用CTLA4抑制劑的黑色素瘤患者,一旦活過3年,80%都能活過10年,甚至臨床治癒!這是大家熱衷於免疫療法的主要原因。

當然,理想情況是把兩類藥物優點結合在一起,提高響應比例,同時讓更多人長期存活,這就是大量嘗試各種組合療法的原因。

06目前精準程度不同

抗癌藥很貴,因此最好只用在能受益的患者身上,何況用錯藥還會浪費寶貴的時間。

經過多年研究,很多靶向藥物的使用原則越來越清楚,一般就是攜帶某種特定基因突變的腫瘤,比如有EGFR敏感突變的肺癌,使用EGFR靶向藥物,多數會有效。有ALK突變的肺癌,用ALK靶向藥,效果也很好。目前很多靶向藥的使用已經比較「精準」。

但對於免疫藥物,預測療效還很難,加上很多患者把它當作最後的「救命稻草」,導致使用非常「不精準」。大規模人群裡面盲試,成功率通常僅為10%∼20%。

這是目前的狀況,而預測免疫療法療效可能是目前最熱的領域之一,希望能盡早有突破,讓免疫療法也進入「精準醫療」行列。

總之,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不同的藥適合不同的患者。

再好的藥也不會對100%患者有效,對患者而言,有藥物可選當然是好事,甚至越多越好。關鍵是要認清每個藥的特性,瞭解它是否合適自己的情況,找到最「精準」,最好的組合。

本文首發:菠蘿因子

策劃:GoEun

投稿及合作:yinqihang@dxy.cn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