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盆腫瘤患者放療後謹防放射性腸炎

40
0
Share:

文:周偉

【編者按】放射性腸炎是由於盆腔以及腹腔腫瘤經過放射治療以後引起的一種腸道併發症。一般情況下,放射性腸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一般急性放射性腸炎不需治療,在放療結束以後六個月即可自癒。慢性放射性腸炎多在放療後6個月左右的時間出現,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飲食調養和手術治療。

什麼是放射性腸炎?

放射性腸炎(RE)是指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後正常腸組織經過照射引起的一種併發症,多發於盆腔及腹膜後腫瘤的放療,其發生與放射強度和腸道屏障的放射損傷有關。

作為臨床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放射治療佔據著重要位置,腫瘤患者中大約70%接受過放射治療,在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減少復發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腹盆腔的放療由於照射區域存在腸管分布,就可能導致了腸管的放射損傷。

根據臨床觀察和統計學分析,接受過盆腔腫瘤放療的病人,70%會出現消化道症狀,20%會出現慢性放射性腸炎症狀,其中一半會影響到生活質量。

放射性腸炎的症狀

放射性腸炎,在臨床多表現為嚴重的脂肪瀉、便秘、黏液膿血或鮮血便,遷延不癒者可能出現腸梗阻,進一步引起腸穿孔、腹膜炎等。

其中,血便和腸梗阻對患者影響很大,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引起抑鬱恐懼心理,還可能引起重度貧血及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如果治療不及時,甚至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而對於慢性放射性腸炎,多發生在患者放療後的6∼24個月,也有放療後10餘年再發作的。

症狀輕的患者可出現腹痛腹瀉腸功能紊亂,或者黏液膿血甚至鮮血便,嚴重的情況還會導致腸腔狹窄、穿孔、膿腫,影響患者營養攝入,威脅患者健康和生命,甚至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腸功能衰竭,需要終身用腸外營養支持。

如何治療放射性腸炎?

對於早期放療出現的放射性腸炎,一般可通過調整飲食減輕症狀,如避免食用刺激性、粗纖維類食物等。

根據臨床表現可以對症處理,如服用止瀉、止血、緩解痙攣藥物。腸道益生菌和腸粘膜保護劑對緩解症狀有一定幫助。

有1/3的慢性放射性腸炎病人需要手術治療,需要手術的主要是慢性放射性腸炎合併腸梗阻或腸瘘的病人。

慢性放射性腸炎手術極為複雜,放療後腸管炎症導致相互間或與腹壁間嚴重粘連,腹盆腔內臟猶如一整塊灰白的組織,即形成所謂的「冰凍盆腔」,需要仔細分離避免損傷正常腸管,以免引起短腸綜合征。

另外,此類手術的圍手術期處理也很有講究,患者往往合併嚴重營養不良、腹腔膿腫等,術後也非常容易出現腸瘘等併發症,需有經驗的中心進行多學科處理使患者平穩度過手術期。

好在多數病人經外科手術切除病變腸管後,恢復滿意,可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在此提醒腹盆腔腫瘤患者,放療後出現腹痛一定要留心,要及時認識並處理可能出現的放射性腸炎,盡量避免後期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來源:放療說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