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風清月朗桂香遠

Share:

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3日前後。此時,太陽抵達黃道180度時,陽光直射地球赤道,這一天地球上晝夜均分,白天黑夜各佔十二小時,人們命名為秋分。秋分日是四時八節的大八節之一,這是一個重要日子。《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這天,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由於太陽直射赤道,南北極同時都可以看見太陽,分享著同一個白晝。而在南北緯45度線上,不用爬高,即可丈量出建築物的高度:物體的高度與其影子一樣長,知道了影子的長度,也就知道了建築物的高度。至於在赤道上行走,人們會發現任何物體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秋分日,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如人們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北方諺語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南方則是,「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

在古代,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秋分時節的物候是: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可見,萬象都在收藏,都在為迎接嚴寒的冬天做準備。

秋分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具體的可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秋分養生先養肺。秋分以後,氣溫驟降,雨水開始頻繁,寒冷襲人。這種情況下,如果人體抵抗力差,稍不留心,就會引起口唇乾燥、乾咳,甚至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在秋分時期一定要注意保養肺氣。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適度「秋凍」,尤其是老人、孩子和體質虛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飲食方面應多喝水,多吃糯米、蓮藕、蘿蔔、銀耳、百合、梨、蘋果等能生津潤燥的食物。睡覺時要蓋好被褥,要注意預防寒冷刺激以免引發疾病。

第二,秋分時節謹防「心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分時節,落葉紛飛,各種蕭條的景象令人憂愁、敏感多疑,久而久之,對人體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甚至出現頭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所謂「心衰」的症狀。所以,我們要調整好心情,謹防心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心態要平和,不要覺得時時處處都有人要和你作對,不要過於敏感;遇到壓力或苦悶,要多和朋友親人交流,不要把自己封閉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閑暇時間,多去鍛練身體,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還可以使自己的心胸變得更開闊。

第三,注意胃部的養護。從秋分節氣開始,人們的秋燥症狀一般屬於涼燥。秋分以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中秋之後,秋風漸緊,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當然,溫與涼的變化,還與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一定關係。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