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挽救抗生素惹的禍!

38
0
Share:

1、腸道菌群左右健康

關注腸道微生態的朋友都知道,在我們的腸道中居住著數量龐大的菌群,正常情況下有益菌佔絕大部分(超過90%),它們能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調節機體免疫、左右腸道和整個人體的健康。當腸道菌群失衡時,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加,就會引起腸道疾病、糖尿病、肥胖、癌症、精神疾病等。

2、抗生素是把雙刃劍

在我國,抗生素隨處可以買到,濫用現象普遍。但瞭解國外情況的人一定知道,在歐美、日本等國家買抗生素比買槍都難。抗生素之所以被嚴格限制,是因為它們在殺滅有害菌的同時,會產生諸多副作用。

首先,抗生素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也會殺死有益菌,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引起多方面健康問題。

其次,抗生素會導致致病菌產生耐藥性。什麼是耐藥性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上世紀青黴素剛投入使用的時候,一天用100-200個單位抗感染效果就非常顯著了,但是後來使用劑量逐漸增加,到了今天,即使是治療普通的氣管炎,一袋注射用生理鹽水中需加入青黴素劑量為1 000萬個單位,用量上升了幾十萬倍。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是青黴素質量變差了嗎?

不是,是敵人(有害菌)對抗生素產生了「抵抗力」,變成「超級細菌」。這導致抗生素的量越用越大,最後完全失效!

如今「超級細菌」越來越多,包括產超廣譜酶大腸埃希菌、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多重耐藥結核桿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等。致病菌的耐藥性越強,意味著感染率和死亡率越高,當我們感染耐藥菌後,無藥可治。

益生菌挽救抗生素惹來的禍

目前,耐藥細菌數量不斷增加,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安全性高、能抑制有害菌生長、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益生菌。首先,益生菌可以產生短鏈脂肪酸,降低腸內pH,減少腸內氧含量,從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同時,益生菌在腸道內還能與有害菌爭奪生存空間和食物,使有害菌的生長受限,讓它們不足以危害健康。另外,益生菌還能夠分泌細菌素、過氧化氫等物質,殺滅腸內有害菌,防止外界有害細菌侵入。

在不得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最科學的方法是「邊抗邊調」。服用抗生素後的腸道,大量菌群被殺滅,失去益生菌的保護,就像沙漠化的土體失去植被保護一樣。此時補充益生菌,無疑是給荒漠化的腸道播撒了希望的種子,這些益生菌在腸道中繁殖,恢復有益菌的優勢地位,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目前,益生菌已經成為預防和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主流用藥,效果非常顯著。2006年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雜誌》上的一篇綜述指出,有多達20項嚴謹的科學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某些益生菌能顯著降低抗生素相關腹瀉發生的機率。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