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小暑神清夏日長

Share:

小暑,從公曆的7月7日或8日開始,到7月22日或23日結束。《易.系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暑」字,本義是指炎熱,後引申為炎熱的季節。但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只是炎熱的初期,故稱為小暑,大暑節氣才是夏季炎熱的頂端。

小暑節氣,是天氣轉熱的標記,也是夏季的晴雨表。時至小暑,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時有熱浪襲人之感。北方大地,樹木靜默,樹葉在空中一動不動,病懨懨地無精打采,狗趴在陰涼處,也懶得動彈。「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都說明瞭這一時期的熱。

小暑時節,雷雨也時常光顧我國大部分地區。「節到小暑進伏天,天變無常雨連綿。」小暑開始,中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地區降水明顯增加,而且雨量比較集中。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於是,出現鋒面雷雨。「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小暑時節的雷雨常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暗示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古人觀察小暑的十五天,也有三波物候表現: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中這樣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裡所說的八月即是農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只好多在清涼的高空活動。

小暑時節,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所以,人們在工作生活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陽氣,以順應季節的變化。養生需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清淡飲食。小暑節氣後,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因為清淡易於消化,滿足人體食慾減退的需求。而且此時適逢時令瓜果蔬菜大量上市之際,適當食用非常有利於健康。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用荷葉、扁豆、薏米、瘦肉、澤瀉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第二,心要靜。炎熱盛夏的來臨,給忙碌的現代人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不適的困擾,心理情緒的困擾也日益明顯,如果平時飲食和起居生活不注意,就很容易動「肝火」,產生悶熱、煩躁、心焦、疲憊等不適。這就是「情緒中暑」所引起的。「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更容易因情緒障礙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發生猝死。為此,要做到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發怒,適當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爬山、散步、游泳、聽音樂等。

第三,防中暑。小暑時節,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此時天氣炎熱,強烈陽光照射過久,紅外線就會使人的大腦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很容易發生中暑。再加上外界氣溫高,空氣濕度大,汗液蒸發困難,體內熱量積蓄過多以及出汗過多,也會導致體內水和鹽大量排出。若是得不到及時補充,同樣可能中暑。所以,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者,尤其應該多飲水,可以常喝綠豆湯來預防中暑。

第四,起居要防濕。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此節氣中,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天裡的椅凳等,因為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晒,溫度一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在上面久坐,就會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所以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另外,很多人喜歡在室外露宿,這種習慣是不好的。因為當人睡著以後,身上的汗腺仍不斷向外分泌汗液,整個肌體處於放鬆狀態,抵抗力下降。而夜間氣溫下降,氣溫與體溫之差逐漸增大,很容易導致頭痛、腹痛,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第五,減少運動量。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這個時候,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逕、撫松竹,還可在環境清幽的室內,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