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赤日炎炎似火燒
大暑,在公曆的7月23日或24日,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農曆書載:「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農曆時節大暑,陽光普照極其強烈,地面所積累的輻射熱較多,正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季節,其暑熱程度更是超過小暑,故稱大暑。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大,人們常常感到悶熱難耐。
中國人說,「熱在三伏」。「伏」有避匿之意,從犬,狗在炎熱中只能老老實實地伸舌消暑,人們在夏天也要避開炎熱之毒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從天干甲數起到庚日,第七天)入初伏,第四個庚日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入末伏,總稱「三伏」。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有時十天,有時二十天。
大暑一般是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桑拿」天。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恰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的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不一般。
大暑的物候是:一候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的,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二候土潤溽暑,此時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人就好似在蒸籠裡,溫熱難耐。三候大雨時行,此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在古人的理解裡,腐草不變為螢火蟲,莊稼顆粒會提早脫落;土地潮濕而不暑熱,就會刑罰不當;大雨不按時下,表明國家沒有恩惠給百姓。
大暑作為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養生的關鍵要除濕。而大暑極端高的氣溫對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會帶來種種不利,所以如何除濕降溫、進行自我保健就顯得很重要。在養生中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冬季容易發作的一些慢性疾病,在此時是最佳的治療時節。
第一,睡眠有講究。大暑時節,天氣悶熱,晚上也酷熱難耐。有些人喜歡納涼至深夜,甚至貪涼而睡於空調下,直吹取涼,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慣。夏季雖熱,但仍陰氣逼人,尤其是在人體入睡之後,肌體抵抗力較弱,極易遭受風邪的侵襲。「夏夜避風如避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大暑夏日裡睡覺最好穿上睡衣,這樣既可以很好地吸汗,同時還可以防止受涼。另外,大暑時節,睡眠要充足,不可在過於困乏時才睡,應當在微感乏累時便開始入睡,並且睡眠前不可做劇烈的運動。
第二,桑拿天的運動保健。大暑時節,天氣悶熱、潮濕,人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時節,首先要避開桑拿天,悶熱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在露天活動。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對於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時,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第三,不要讓情緒「中暑」。大暑時節,夏日炎炎,酷暑難忍。如何才能有效抵禦狂熱和煩躁,讓熱不可耐的心情得到釋放,不至於讓自己的情緒「中暑」呢?這就需要學會自我調節,遇到不順心的事要趕快忘掉,注意休息好,多吃五穀雜糧以健脾補氣,多吃芳香的果蔬以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泄,多喝茶水和綠豆湯來清熱解暑。俗話說,心靜自然涼,或許就在你吃著西瓜喝著冰鎮啤酒的不經意間,盛夏酷暑去了,金色秋天來了。
第四,飲食抗暑濕。大暑,正值「中伏」前後,也是江南江北一年當中溫度最高、潮氣最旺、陽氣最盛的時期。這樣的天氣不僅使人萎靡不振,食慾也大大減退。因此,可以多吃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也可以熬粥或煮湯,以幫助人體抵禦暑濕的侵襲,使人精力旺盛。著名中醫藥大家李時珍就特別推崇粥品的自然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
第五,冬病夏治。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因此,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等疾病,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果適時進行科學的調理治療,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