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愚蠢」正在讓孩子變笨,專家提醒父母:不可馬虎大意
父母把孩子生下來,卻不能陪伴孩子一生,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父母要承擔起教育好孩子的責任,讓孩子踏上社會後,能經受住困難和挫折,憑自己的力量,過上幸福的日子。可是,家長知道嗎?「習慣性愚蠢」正在讓孩子變笨,嚴重影響著的學習效果。
有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一條大魚放在水池裡,並在水池裡放很多小魚,一開始允許大魚餓了,可以毫無阻礙地捕捉小魚吃。後來,科學家用玻璃瓶罩住大魚,限制大魚的活動,使大魚每次想吃小魚都會撞擊到玻璃。果然大魚很快就減少了捕食小魚的慾望。當有一天科學家拿開玻璃瓶,大魚看見小魚也不去捕捉了,最後活活餓死……
「習慣性愚蠢」出現在孩子身上
看完這樣的實驗,你或許會說「這條大魚太笨了」,同時內心升騰起自己是聰明人類的優越感。可遺憾的是,教育專家發現,類似的現象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
美國的教育專家凱茨發現,生活中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習中,因為某些原因頻頻受挫,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慢慢喪失學習的自信心,變得越來越「笨」,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他把這稱之為「習慣性愚蠢」,勸家長重視起來。
父母的哪些行為容易使孩子陷入「習慣性愚蠢」?
當孩子陷入「習慣性愚蠢」,他在面對困難、迎接挑戰的時候,心態容易過於消極,比如容易認為自己腦子不夠聰明、能力不夠、太過弱小等等,從根本上否定自己,孩子想要獲得成功就難上加難了。生活中,父母的以下行為容易使孩子陷入「習慣性愚蠢」,不要再做了。
①父母無視孩子的成長和進步,總是打擊孩子
孩子是稚嫩的,想問題做事情,經常表現出很幼稚的樣子。所以,有的時候,孩子小小的進步,父母根本看不上,還認為不夠好,繼續地嚴格要求孩子。雖然,父母也希望孩子越來越優秀。但是,如果最信任的父母無視他的進步,不願意給孩子鼓勵,總是打擊孩子,孩子就會感到自卑,陷入「習慣性愚蠢」。
像青少年健康成長節目《少年說》裡,有一期節目是,一個女孩控訴自己的媽媽,從來看不到自己的進步,雖然每次考試自己很努力地考到前幾名,媽媽也從來沒有誇過她,還說她做得不夠好。所以,女孩雖然成績優異,但是她說自己內心很自卑。可以想像,如果女孩的成長進步,一直被媽媽無視,她早晚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真的不行。
②父母揠苗助長,讓孩子接觸超越年齡段的東西,挫傷孩子自信心
再聰明優秀的孩子,成長也有一定的規律,父母要耐心等待他們成長。像有的家長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揠苗助長,讓孩子接觸超越年齡段的東西。比如,幼兒園學習小學的文化知識,或者精細發育還未完全,就鍛練孩子寫字等等,違背孩子自然發展的規律,導致孩子接受的失敗體驗太多,挫傷了自信心。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求勝心切,要知道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他能做到事情的極限,不能強求。如果父母給孩子設置的成長目標不合理,孩子總是失敗,就容易陷入「習慣性愚蠢」。
③父母喜歡拿孩子和其他孩子作比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中國父母普遍喜歡在家裡孩子面前,提起「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的目的是告訴孩子,要努力、要上進、要向優秀的人看齊。但是,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父母應該更多地看到家裡孩子的優點,少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對比。不然,孩子就會產生挫敗感,變得自暴自棄。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陷入「習慣性愚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困難,也會遇到很多比他優秀的人,所以孩子遭受的打擊會非常多,很多時候孩子都會產生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所以,父母應該做點什麼,避免孩子陷入「習慣性愚蠢」:
①讓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無可挑剔的。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找到自己的優點,把優點發揮到極致,就是非常優秀的了,不必對自己過於苛刻,對人對事盡力就好,孩子也能少一點無力感。
②多多給孩子客觀的評價以及衷心的讚美。父母要客觀地評價孩子,適當地給孩子讚美,這樣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清自我,不會輕易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更加獨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