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 輕雷隱隱初驚蟄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的位置,這一時間是農曆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蟄是藏的意思。「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節氣開始有天雷地火,此時的雨是雷雨。在中國內地,南方大部分地區都可聞見春雷之聲,長江流域也漸有雷鳴。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基本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雷鳴引人注意,在於它有預測功能。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還有根據冷暖預測天氣的諺語「冷驚蟄,暖春分」等。
驚蟄的物候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在節氣的最初一候五天裡,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終於在春暖時開始盛開。在二候的五天裡,倉庚即黃鸝鳥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而開始鳴叫,用美妙的歌喉渲染春天的氣氛。到第三候的五天裡,天氣漸暖,大地回春,很多動物開始繁殖。由於鷹和鳩的繁育途徑大不相同,翱翔於天地的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原本蟄伏隱匿的鳩開始鳴叫求偶。古人沒有看到鷹,而周圍的鳩好像一下子多起來,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在古人眼裡,如果桃樹不開花,說明陽氣閉塞;如果黃鸝不唱歌,說明臣下不服從君王;如果老鷹不化為鳩,說明賊寇會屢屢出現為害社會。
驚蟄的物候中,桃在中國人心中有特殊的位置。桃能解餓提神,是長生不死的仙家食品,《西遊記》中就描述了「蟠桃宴會」的盛況。鮮紅爛漫的桃花、甘美香甜的桃實,是美滿、和諧、繁榮、幸福、自由、驅邪等的象徵。黃鸝又名黃鶯,是人們心中大自然的「歌唱家」。它的鳴聲圓潤嘹亮,低昂有緻,富有韻律,非常清脆,極其優美。古人以鶯音入詩者,如「春日載陽,有鳴倉庚」、「陰陰夏木囀黃鸝」、「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等。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說,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本要點。
第一,臥則血歸於肝。在驚蟄時節,我們應該早睡早起,順應人體的規律,盡量克「春困」。睡覺的時候,可以採取平臥的方式,避免春困。因為平臥的時候,血液就會充分流到肝內,這是依據中醫理論「臥則血歸於肝」而來的。而肝的氣血供應充足的話,心腦供血就會相應充足,春困便能解決。
第二,飲食應清溫平淡。隨著驚蟄的到來,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以增強身體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各種病毒和細菌也開始活躍起來。從飲食方面來看,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如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
第三,遊覽春光陶冶性情。青山綠水能給視覺帶來一定的衝擊力,對視力大有益處。置身於山水之間,放眼望去,會使眼內睫狀肌鬆弛,眼球屈光調節機構放鬆,預防近視。綠色對眼睛有良性刺激的作用,會使視力敏銳,心境平靜。對於在室內蟄伏了一個冬季的老年人來說,踏青更是不錯的選擇。您可以徜徉遊覽,從而調劑神經,使大腦皮層中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改善,同時也可陶冶性情,健體強身。
第四,預防季節性疾病的流行。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驚蟄是肝病的高發季節。而且春季與肝相應,養生不當則可傷肝。此外,在這一節氣,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都易流行暴發,因此,驚蟄節氣要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此類季節性疾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