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結直腸癌需「主動出擊」

45
0
Share:

美國最新指南降低腸癌篩查年齡 我國建議40歲起接受篩查

近日,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在JAMA發布了最新的結直腸癌篩查指南,將篩查起始年齡降至45歲。這次指南的更新,是為了擴大篩查年齡層範圍以及覆蓋更多的適齡人群。

我國的結直腸癌已成為中國第二高發的惡性腫瘤,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年齡比西方國家早10年左右。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臨床上,30多歲甚至20多歲查出結直腸癌的患者屢見不鮮。

儘管早發性結直腸癌與老年人發生的結直腸癌相比,臨床表現、病理學類型和分子特徵上都有所不同,但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特異性的症狀和危險因素更難察覺,更容易失去早期篩查機會。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建議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

出於對居民健康的重視,我國提倡對50歲以上的女性,45歲以上的男性定期進行腸鏡篩查,相應減少了中老年人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但是對年輕群體的篩查相對不夠重視。結直腸癌早期的時候也沒有任何症狀,但是一旦出現症狀就是中晚期,給患者帶來痛苦,要抑制結直腸癌年輕化趨勢,早篩是關鍵環節。

結直腸癌最具有篩查價值的癌種之一

結直腸癌是最具有篩查價值的癌種之一,是美國疾控中心推薦等級為A級值得篩查的癌種。它的發展較為緩慢,從腸上皮小小的增生到出現腸息肉,再發展成為結直腸癌,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如果能在早期階段將結直腸癌篩查出來,就可以大大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提高五年生存率,減輕患者痛苦。

然而,大部分確診的結直腸癌病例都沒能在癌前病變之前或者早期發現。據調查結果顯示,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於中晚期,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因此,把握結直腸癌最佳治療時機,及早篩查和診斷並進行臨床干預,這對於患者來說意義重大。

目前結直腸癌早篩系統性工作仍非常局限,沒有得到鋪開。其實早篩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西方國家的結直腸癌篩查成效顯著就說明了這一點,1975—2000年,西方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率下降22%,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26%,西方國家取得這些成就50%以上歸功於篩查。


非侵入性腫瘤篩查方式漸興胃腸道微生態提供新思路

目前,胃腸鏡是消化道腫瘤篩查的常用手段,但胃腸鏡具有侵入性,還存在腸道穿孔、感染等風險,因此人們期待能通過非侵入性的胃腸道腫瘤診斷方法做胃腸道腫瘤篩查。

除了多部結直腸癌篩查指南推薦的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外,胃腸道微生態也成為非侵入性腫瘤篩查研究熱點之一。

胃腸道微生態的平衡與胃腸道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有文章發現胃腸道微生態與胃腸道腫瘤的化療效果密切相關,這對於胃腸道微生態輔助臨床應用是一個有益的探索。

,雖然胃腸道微生態尚不能給消化道腫瘤提供精準的診斷參考,但是已經研製了基於胃腸道微生態的生物活體藥,用於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的探索將進行多中心二期臨床研究,以及發現另一種腸道益生菌能降低膽固醇,用於治療高膽固醇血症,這些都是胃腸道微生態輔助臨床診斷、治療的有益探索,或許可以為胃腸道微生態作用於胃腸道腫瘤提供思路。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