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稻花香裡說豐年

Share: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在每年8月7日或8日之間,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35度。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而苦夏終於結束了,悶熱感也理應慢慢消退。即便我國很多地方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

在天文上,立秋時,北斗星指向西南方。「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秋」字由禾與火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著禾谷開始成熟,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農諺曰:「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結籽。」立秋以後,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立秋之時,民間風俗層出不窮,最盛行的當屬「貼秋膘」了。通常人們在夏季沒什麼胃口,飲食比較清淡,夏季過後體重都會有所減少。而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其次,就是啃秋,買個西瓜回家全家抱著啃,或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另外,還有秋社等習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立秋這些風俗無一不是抒發著人們對秋季來臨的喜悅之情。

立秋的物候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後,中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盛夏酷暑天中的熱風。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這時候的寒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當然,詩人的感受是「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在古人的理解裡,涼風不吹來,說明國家政令無威嚴;早上白色露水不降,說明老百姓多患咳喘;寒蟬不鳴叫,說明大臣們會以力逞強。

金風送爽,酷暑漸消,立秋一過,氣溫將逐漸轉涼,人們經過一個夏天的暑熱熏蒸,身體需要恢復,此時做好養生,可以祛病延年。那麼,日常起居該注意些什麼呢?

第一,適當秋凍,增強抵抗力。初秋之季,雖有涼風時至,但暑熱未盡,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不宜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反倒宜適當地「秋凍」,有助於鍛練耐寒能力,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人體對低溫的適應力。另外,要保證睡眠時間,最好養成午睡的好習慣。秋季氣候乾燥,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第二,湯粥開胃,清淡進補。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的肆虐,人們極易有倦怠、乏力、呆滯的感覺。再加上,炎炎夏日,人們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食物,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初秋進補建議多食粥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此外,此時西瓜、香瓜不能多吃,以免損傷脾胃的陽氣。

第三,運動養肺。立秋時節,氣溫大大下降,這種涼爽舒怡的天氣正是鍛練身體的黃金時機,每個人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練項目,如太極拳、八段錦、慢跑、呼吸操、快走等。其中太極拳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明顯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練方法。

第四,收斂神氣,保持安定。由於生理因素與外在自然界景象的關係,當我們看到外界原本生機盎然的景致漸次荒蕪,便容易產生憂愁、悲傷、情緒不穩定等症候。因此秋天要注意避免產生「秋思」「憂鬱」等不良情緒波動,保持愉悅的心情,避免各種不良刺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之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