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答疑:放射性膀胱炎的預防和治療

42
0
Share:

盆腔腫瘤尤其是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膀胱是不可避免的受照射器官之一,膀胱黏膜的放射敏感性雖然低於腸道黏膜,但在較大劑量照射下,放射性膀胱炎仍屬難免,發生率為2.48%∼5.6%。

放療患者出現放射性膀胱炎,心理壓力會比較大,伴有尿頻、尿痛等症狀出現,會給正常的生活帶來不便。

1、什麼是放射性膀胱炎?

放射性膀胱炎跟其他器官的放射損傷的性質類似,其原因是因膀胱組織受放射線照射後,膀胱黏膜等組織受損,而出現的各種炎症。

膀胱是一個存儲尿液和排尿的器官,它就像口袋一樣,膀胱肌肉收縮可以促進排尿。

放療患者出現放射性膀胱炎,其膀胱組織會發生兩種改變,一個是膀胱黏膜本身的改變,早期的水腫,造成尿頻、尿急的症狀,膀胱黏膜的破潰引起尿血症狀,另一個是後期膀胱發生肌肉攣縮,造成膀胱充盈不加,造成存尿的時間短,存儲的尿量不多。放射性膀胱炎的症狀包含有:

•第一、肉眼血尿,可表現為反覆的肉眼血尿,因為放療過後出現膀胱黏膜損害,造成膀胱黏膜糜爛,所以會造成反覆出血。

•第二、儲尿期膀胱疼痛,因為膀胱黏膜破壞,尿液直接與黏膜下層接觸,就可以產生明顯的刺激感,尤其是憋尿就可以出現膀胱區的疼痛,需要立刻進行排尿。

•第三、尿頻、尿急、排尿疼痛,典型的排尿刺激症狀,患者存不住尿,每次尿意強烈但排尿少許,同時可伴有排尿期的疼痛感。

•第四、膀胱血腫,對於黏膜破壞較嚴重出血較厲害的,可以在膀胱內形成血腫有時堵塞尿道容易造成排尿困難,或者血腫長時間存在可以造成刺激感增強,造成夜間排尿頻繁,伴有恥骨上區的膀胱疼痛感。

臨床上,將上述情況統稱為放射性膀胱炎。

2、發生放射性膀胱炎與哪些因素有關

放射性膀胱炎的發生與放射總劑量與持續時間密切相關,也與放射治療技術及個體放射敏感性差異,以及放療時的防護措施有關。

患者發生膀胱炎的時間,短者為放療後數月,長者可到放療後10至20年,但一般情況下,多發生於放射治療結束後的2-3年。

放射治療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子宮頸癌的病灶與膀胱、直腸的解剖關係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因此盆腔腫瘤尤其是子宮頸癌病灶,在較大劑量照射情況下,則會對鄰近臟器產生影響。

3、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放射性膀胱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型可出現於放療後4-6週,慢性型好發於放療結束3個月後,甚至到10年。

放射性膀胱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出現突發性,持續性或反覆無痛性肉眼血尿,多伴有尿頻,尿急。

目前其治療方法主要有常規的飲食治療,甲醛膀胱灌注治療,高壓氧治療以及髂內動脈栓塞術。

應根據患者臨床症狀,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局部治療方式如下:

•1.藥物膀胱沖洗。苯佐卡因(Benzo-caine)0.3g、顛茄酊0.5g、慶大黴素12萬u、地塞米松1.5mg,加生理鹽水至30ml,每日膀胱灌注2次。

•2.經導管注入2%苯佐卡因50ml,保留5分鐘放出,注入4%甲醛液150~200ml(用量可根據膀胱容量調整)保留5~10分鐘後放出,隨後注入50%酒精200m1,沖洗2次,此法主要用於出血性膀胱炎治療。

•3.明礬液膀胱灌注療法。明礬液是一種不被機體吸收的收斂劑,能使出血面的蛋白質沉澱,降低細胞膜通透性,並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粘合質變硬,從而使毛細血管內血漿蛋白流動減慢,局部組織的水腫、炎症和滲出減輕而出血停止。使用前先用生理鹽水經三腔Foley管沖洗膀胱,盡量排盡血塊,然後用1%明礬液250ml膀胱灌注,保留20分鐘排出。同法可反覆沖洗3次。

•4.經尿道行電凝固術止血。由於放射損傷的組織供血不良,易形成纖維化,再生功能低下,凝固部位易發生壞死,故應注意防止瘘的形成。

•5.骶前封閉療法。在直腸與尾骨之間以0.25%普魯卡因80~100ml作浸潤性封閉,每5~7天1次。2~3次治療後,有可能緩解症狀。

•6.其他:【i】有報告稱,a-糜蛋白酶具有抗炎、抗水腫、溶解纖維素、分解粘液等作用,用於治療放射性膀胱炎有一定療效。每日肌注25u,共2~4週,症狀體征均可明顯改善。【ii】高壓氧可使組織內氧張力增高,新生血管和肉芽組織形成,組織損傷修復,從而促進炎症癒合。有條件的單位,高壓氧可作為治療放射性膀胱炎的手段之一。病者在高壓氧室中吸100%的氧,每日1次,每次90分鐘,每週5-6次,共20次,據報告療效良好。

亞急性期潰瘍首先給予保守療法,同急性期。失血多者需輸新鮮血,以改善全身情況;慢性期如膀胱容量減少、膀胱壁硬化、尿路狹窄可導致腎盂積水,嚴重者可誘發尿毒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