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猝死?聊聊環環緊扣的「猝死鎖鏈」

31
0
Share:

文:馮庚

 

編者按:近日,福建某醫院一位25歲神經外科男醫生在打籃球休息時心臟驟停,經全院上下奮力搶救6小時,仍回天乏術。而這條消息再次將「猝死」推上了風口浪尖。

看似身體健康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死亡的悲劇時有發生,這不禁讓我們重新思考:難道生命如此脆弱?下一個會是誰?今後能否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緣由,那麼死亡因何而起呢?導致生命在短時間內逝去的原因可歸於兩大類:其一是意外致死,如墜樓、車禍、擊打等導致的嚴重機械性損傷,或者中毒、窒息、觸電、溺水等事件;其二是自然死亡,即疾病導致的猝死。

世界衛生組織的關於猝死的定義是:「平素身體健康或似乎健康的人,在出乎預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死亡。」

猝死在醫學上分為兩大類,即心源性猝死(SCD)和非心源性猝死(NSCD)。前者也稱為心臟性猝死,是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佔全部猝死的70%以上(圖1);後者是非心臟原因造成的,佔全部猝死的30%以下。

我國每年有54.4萬人因SCD死亡,居世界各國之首[1]。相當於每天有1490人死於該病,是美國猝死人數的2倍。故本文主要就SCD展開討論「心源性猝死發生的四環鎖鏈」。

圖1:心源性猝死病因分類

從上圖看出,多種心臟疾病都可導致猝死,貌似「健康」的人群未必真健康。但通常猝死並不易發生,只有同時具備以下四點,才能發生猝死,這四點可以稱其為「猝死鎖鏈四連環」(圖2)。這四個環分別是「災難溫床」、「觸發黑手」、「殊死搏鬥」和「生命失守」。

圖2:猝死鎖鏈四連環

災難溫床 猝死鎖鏈第一環

人類生命的存在和延續仰賴於持續的血液循環。而血液循環的動力則仰賴於持續的心臟搏動(心跳)。每次心臟搏動則是在一次次心電活動的主導下完成的。心電活動觸發心肌收縮,完成一次心搏,心搏連續進行,形成了穩定的血液循環,保障了腦和重要臟器的供血,讓生命長時間伴隨著我們。

然而在一些患者心臟結構中存在某些隱患,這些隱患有的是先天生來就有的,有的是後天生成的,可以將其稱為不定時炸彈或災難的溫床。常見的隱患包括:

溫床1:冠脈斑塊

斑塊是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始作俑者。斑塊破裂導致ACS發生時,突發的嚴重供血障礙打亂了心臟代謝平衡,嚴重影響心臟的電生理活動,觸發惡性心律失常。這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見原因,佔全部心源性猝死的90%以上[1]。在ACS導致的猝死中,80%表現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顫),20%表現為緩慢性心律失常(心動過緩及停搏)。

溫床2:心臟離子通道缺陷

心電活動是通過離子(鉀、鈉、鈣等)進出心肌細胞完成的,離子通道結構異常可造成離子進出心肌細胞異常,進而心電活動異常,同樣可以促發惡性心律失常。這類疾病屬於非器質性心臟病,僅佔全部SCD患者的5%∼12%[2],也稱為遺傳性心律失常綜合征(見圖1)。患者的主要病變是主控心肌細胞肌漿網鈣通道的雷諾定受體2(RyR2)基因突變(調控異常),這是造成多種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3,4],主要表現為通道開放率增加、出現長時間的亞電導狀態及對鈣離子激活敏感性增加,這些均可造成自律細胞發生遲後除極(DAD),觸發惡性心律失常而猝死[5,6]。

此外,還有SCN5A等基因突變可導致Brugada綜合征(鈉通道異常)、KCNQ1、KCNH2、SCN5A基因突變可導致長QT綜合征、KCNH2、KCNQ1基因突變可導致短QT綜合征等。這一組疾病(見框圖的內容)有如下特點:

①通常屬於遺傳性疾病,患者的某些基因發生了病理改變。

②該類疾病屬於原發性心電疾病,患者心臟結構正常,因此用常規檢查手段(如心電圖、B超、造影等)很難查到問題。病變出在患者心肌細胞的離子通道上(鉀通道、鈉通道及鈣通道等),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基因檢查)方能查到病變所在。

③多數情況下患者無明顯症狀,甚至無任何不適感,故該類疾病不容易發現,如青壯年猝死綜合征、嬰兒猝死綜合征等不易在生前發現。

④一旦發病可能導致猝死,好多人就是這樣猝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如美國著名女排選手海曼。

溫床3:嚴重的電解質紊亂

鉀、鈉、鈣離子都是心搏相關的電解質,如果這些電解質的分布和運動處在紊亂狀態,勢必給心電活動帶來嚴重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低血鉀。臨床上低鉀血症十分常見,文獻報導20%的住院患者存在低鉀,服用噻嗪類利尿劑時,低鉀血症患者又增加了10%∼40%。

低血鉀能引起多種心電異常,包括細胞膜電位極化不全、負值變小,Ikr通道的電流減弱,鈉鉀交換抑制,鈉鈣交換激活引起鈣超載、遲後除極等。在經復甦成功的心搏驟停生還者中,約50%的人存在低血鉀[1]。同樣,嚴重的高血鉀也可以促發心搏驟停,這種情況在腎功能衰竭患者中更為多見。

觸發黑手 猝死鎖鏈第二環

溫床僅僅是災難發生的物質基礎,但這還不足以造成猝死,很多有災難溫床(如冠脈斑塊)的人到老也沒有發生猝死,為什麼?猝死的發生還需要有誘發因素的協助,也就是誘因。正如一把子彈上了膛的手槍,不扣動扳機槍是不會響的。而觸發黑手就是那個扣動扳機的因素。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郭繼鴻主任指出:「引發猝死的有些原因或誘因臨時、一過性出現,現有的檢測技術難以識別、難以捕捉、難以預測,尤其對原發性心電疾病者,其心電異常多為隱蔽不露,平素很少有異常表現,而臨時出現的誘因將使患者發生災難性後果。如果這些誘因當時不出現,患者一生是否能躲過猝死這一劫難尚屬謎團[1]。」

促髮冠脈破裂的常見因素:吸菸、運動、飽餐、寒冷、應激、自主神經紊亂(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兒茶酚胺濃度增加、迷走神經功能抑制等)、斑塊相關因素(易損斑塊、斑塊負荷、炎症及動力學改變)等。此外形成斑塊的因素也不能忽視,畢竟先有斑塊,然後才有斑塊破裂。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血管危險因素(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早發家族史及不運動)。

離子通道缺陷患者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誘因尚不十分明確,主要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文獻報導88%的猝死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關[7]。特別是高強度體力活動、精神極度緊張、腎上腺素水平極度升高時等,容易誘發致命性心律失常,運動型猝死就是這樣發生的。此外低血鉀、發熱、飽餐、飲酒、悲傷、勞累等因素可能誘發惡性心律失常[8]。

總之,內環境不穩定(自主神經不穩定)、心臟基質異常(器質性心臟病及心力衰竭)、心電基質異常(電活動時的除極和復極異常),這三項因素既是病因又是誘因,既可單獨影響或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物質基礎,在特定的條件下容易誘發心搏驟停,進而導致心源性猝死(圖3)。

圖3:心源性猝死的黑三角

殊死搏鬥 猝死鎖鏈第三環

心搏驟停是最嚴重的惡性心律失常,一旦發生,患者當即喪失了血液循環的動力,血液循環處在停止狀態。此時患者最需要的就是急救人員實施的心肺復甦,包括基礎心肺復甦(CPR)和電擊除顫。前者啟動被動的血液循環,使患者的重要臟器得到供血,後者消除患者心臟的異位電活動,使竇房結重新控制心電活動,並主導心臟搏動。

這一切要求在4分鐘內開始實施,因為大多數情況下4分鐘是大腦對完全缺氧的耐受極限。故復甦啟動越晚,效果越差。

心肺復甦是急救志願者和醫務人員為患者生存而進行的最後一搏。

生命失守 猝死鎖鏈第四環

遺憾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心搏驟停是在醫院外發病,專業急救人員無法在4分鐘內到達發病現場,而患者身邊也很少有受過復甦培訓的急救志願者,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無法得到高質量心肺復甦,結局就是回天乏術,猝死發生,患者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來源:北京急救中心

Share: